这篇文章详细分析了路遥的小说《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及其在80年代初期社会背景下的角色定位。高加林作为小资产阶级的代表,经历了从精神小资产阶级到普通农民的身份转变,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阶级观念的变化和冲突。

1. 资本主义秩序的认同

  • 高考制度:高加林未能通过高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和城乡二元对立。高考制度虽然在形式上看似公平,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如地域歧视、录取不公平等。
  • 审美观念:《人生》中对美的定义从传统的劳动美转变为脑力劳动的优越性,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文化的重视。

2. 高加林的身份转变

  •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高加林从民办教师变为小自耕农,虽然工作性质没有改变,但他感受到社会地位的下降。这种转变体现了当时社会中文化资本的重要性。
  • 文化资本与政治权力:高加林的“卫生革命”失败,体现了文化资本的局限性,需要政治权力的支持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理想。

3. 政治与文化的冲突

  • 高明楼的角色:高明楼作为干部,代表了政治权力。他的支持和实践使得高加林的卫生革命得以实现,说明政治权力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
  • 群众的参与:高加林的失败和高明楼的成功,说明了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政治权力和文化资本的结合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4. 个人奋斗与集体主义

  • 市场经济时代:文章指出,《人生》的故事不是新民主主义阶段的集体主义建设,而是个人奋斗实现阶层跃迁。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努力的认可和重视。
  • 社会主义新人:高加林最终在劳动改造中被锻造为社会主义新人,体现了个人通过劳动改造实现自我提升的观念。

总结

《人生》通过高加林的形象,反映了80年代初期社会中阶级观念的变化、文化资本与政治权力的冲突以及个人奋斗与集体主义的交织。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缩影。通过高加林的故事,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当时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 Read more <<<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