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考察时指出,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他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四大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10余个朝代的开凿和修缮,现存221个窟龛,存留泥塑及石雕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了保护好这片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一代代守护人坚守在山野之间,与寂静洞窟为伴,不断更新文物保护方式,守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
潜心修复,传承历史文脉
在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几名修复师紧握刀柄、轻刮泥土,让壁画和塑像重现昔日光彩。这是他们日常的工作。修复师张斌每次进窟,都会为麦积山石窟的独特艺术价值感到自豪。他熟练地在修补处滴下混合溶液、填泥抹泥、表面做旧……一上午时间,张斌仅填补完成雕塑上的一处豁口。
“每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不容有失。”他说。每尊塑像、每幅壁画在制造年代、用工用料上都不相同,修复时要逐一考量。针对不同雕塑和壁画的特点,修复师会专门从麦积山周边地层中寻找合适的泥土,甚至会认真选择和泥所用的水。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在修复空鼓、起甲和脱落等方面,修复师都找到了适当的方法,能做到修旧如旧。
守护栈道,连接历史与未来
1300多米的红色栈道,迎送来来往往的游客,也见证了麦积山石窟的兴衰演变。新中国成立后,麦积山石窟的文保工作迎来新生。1952年10月,敦煌文物保护工作者常书鸿带领西北勘察团对麦积山石窟进行勘察,在地方政府的协助下,他们新修和加固了西崖栈道100多米。后经原文化部麦积山勘察团和麦积山石窟文管所的修复和加固,栈道终于连接起所有洞窟。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岳永强说:“40多年里,我们不断维护、加固栈道,为保护、研究、弘扬麦积山石窟文化提供了基本条件。”
技术助力,精准保护洞窟
传统的“喷、锚、粘、托”技术不断完善,工艺技术迭代升级。现在,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高科技分析仪器也开始增添助力,帮助科研团队分析塑像、壁画的制作材料与工艺,为制定精准的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做好石窟保护,科研团队需要实时掌握每个洞窟的环境特点。在洞窟内安装的传感器,会把收集到的数据,传到一个形似“白色纸巾盒”的仪器上,最终呈现在“麦积山洞窟微环境监测”平台大屏上。
研究所工作人员徐鹏说:“有了这个平台,值班人员可以和山上洞窟保持联动,极大提升了麦积山石窟的风险管控能力。”
数字采集,带来全新体验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数字中心副主任孙苑和几名同事正在进行数字化采集。一个几平方米的洞窟,往往需要拍摄上万张照片。采集的素材会被送到千里之外的敦煌研究院,进行拼接组合。
截至目前,借助计算机、高精度摄影、三维扫描等,科研团队已对10多个洞窟进行了详尽的数字化记录,并对几十个洞窟开展关键部位数字化采集,为构建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打下基础。
数字化技术也为麦积山石窟艺术“走出去”带来了更多可能。今年夏天,“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展”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博物馆举行。展览中的部分塑像,就是基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数字化研究成果,由3D打印技术制作,实现了等比例复制。
现在,参观者只要登录“云上麦积”平台,轻滑手机屏幕,就能自由穿梭于洞窟之间,查看塑像、壁画细节,感受石窟艺术的独特魅力。
“我们用数字化的方式守护文化遗产,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欣赏麦积山石窟艺术。”孙苑说。
麦积山石窟的数字化守护,不仅是保护文物,更是传承文化,让中华文明的瑰宝永续流传。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