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5年底至1986年初,中国核潜艇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90昼夜长航考核。对于参与此次极限航行的全体艇员来说,这无异于是一次生死考验。王庆江,这位核潜艇上的舱段兵,在出发前,与许多战友一样,写下了遗书,做好了“向死而行”的准备。他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勇气、牺牲与家庭的动人篇章。
生死考验前的“遗书”
出航前,艇员们心照不宣地在核潜艇前留影,他们知道,这可能是一次再也回不来的旅程。王庆江,一位刚刚结婚半年的“新郎官”,在1985年11月14日,给新婚妻子孙静留下了“遗书”。这封信,是他对妻子和未出生孩子的最后安排。信中,他嘱咐妻子如果他无法归来,要照顾好自己和孩子,找到一个对她们好的人;他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平安,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还提及了对父母的孝顺和财务的安排。这封遗书,是英雄对家庭最深沉的爱。
舱室内外的挑战与胜利
核潜艇悄然驶出港口,开始了90昼夜的极限航行。在水下,艇员们面对的是长时间的封闭环境,水、阳光、空气这生命三要素成为了最昂贵的“奢侈品”。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条件下,中国核潜艇展现了其卓越的机动性、隐蔽性、适航性和可靠性。王庆江在长航中表现突出,尤其是在抢修关键设备故障时,他发挥了重要作用,返航后荣立三等功。
家庭的等待与团聚
在王庆江执行任务的第81天,他的儿子出生了,似乎在迎接父亲的凯旋。然而,由于部队需要,王庆江无法立即回家探望。直到儿子出生100天后,他才风尘仆仆地回到老家,与家人团聚。为了纪念这次长航任务,他给儿子起小名“航航”。
父子两代的忠诚与传承
王庆江在核潜艇上工作了三十七年,累计出海1900余天,多次执行重大任务并立功受奖。他的儿子,受到父亲的影响,于2010年从武汉通信指挥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海军战士,服役于父亲曾经工作过的核潜艇部队。儿子始终以父亲为榜样,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参与各种抢修任务近百次,两次荣立三等功,4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结语
王庆江的故事,是无数中国军人为国家舍小家、时刻准备为国防献身的缩影。在和平年代,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诚与牺牲的意义。王庆江与儿子的故事,更是展现了红色血脉的传承,以及核潜艇精神的赓续。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种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军人,为国家的和平与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