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在《乌有之乡》发表的文章《“包产到户”的账,不能这么算》中,从历史和经济的角度对“包产到户”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解读:
一、文章核心观点
赵磊认为,将中国农业“吃饱饭”的成就完全归功于“包产到户”是不恰当的。他认为,除了“包产到户”外,农业科技的进步、化肥、种子和农膜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都是“吃饱饭”的重要因素。
二、对“包产到户”的质疑
赵磊通过走访农村,了解到一些农民认为“吃饱饭”并非“包产到户”的功劳,而是农业科技和化肥、种子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他还引用了李先念同志的疑问:“中国单干了几千年,还是没粮食吃,还是受穷嘛”。
三、关于农民积极性的讨论
赵磊指出,将农民的积极性归功于“包产到户”有失偏颇。他通过调查发现,在毛泽东时代,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并未降低,而是由于化肥、种子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四、新质生产力与“包产到户”
赵磊认为,“包产到户”与新质生产力(化肥、种子和农膜)的关系值得探讨。他认为,“包产到户”的主要功绩并非解决了“吃饱饭”的问题,而是让农民在农闲之外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五、余论
赵磊在文章的最后,列举了群里老师们对“包产到户”与“吃饱饭”关系的讨论,认为“包产到户”并非解决“吃饱饭”的唯一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如政策、天气等。
总结:
赵磊的文章对“包产到户”政策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将中国农业“吃饱饭”的成就完全归功于“包产到户”是不恰当的,同时也指出了“包产到户”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这篇文章为我们重新审视“包产到户”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