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掘马克思主义的坟—读杨芳洲《国际共产主义先于国际资本主义失败的理论原因》有感
导语:
本文将从专业新闻记者和编辑的角度,对“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掘马克思主义的坟—读杨芳洲《国际共产主义先于国际资本主义失败的理论原因》有感”一文进行分析,并结合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探讨其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一、 剩余价值论:历史的批判与现实的误读
文章作者杨芳洲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劳动价值论的错误,使马克思一些重要论点建筑在错误的基础上”。
1. 历史的批判: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了资产阶级的猛烈抨击。正如文章所引述的史玲《马克思恩格斯对各种误读《资本论》观点的批判》中所述,从19世纪70年代到恩格斯逝世,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修正”,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的主要理论。
2. 现实的误读:
杨芳洲将所有私营企业主都推到资产阶级敌人那边,认为“即使在“公平”的等价交换条件下,资本家也无偿占有(剥削)了工人阶级的劳动成果”,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3. 辩证的分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非否认等价交换,而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隐藏的剥削关系。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以低于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从而获得剩余价值。这种剥削关系并非仅仅存在于“权势老板”手中,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二、 私营企业:存在价值与社会责任
杨芳洲认为私营企业“养活工人”,并主张“必须约束、限制、利用资本,使其只能发挥利人利己利天下的积极作用”。
1. 私营企业的经济贡献:
私营企业在创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否认私营企业的价值,将导致经济活力下降,不利于社会进步。
2. 社会责任与监管:
任何企业都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而私营企业也不例外。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资本的监管,防止资本过度集中和滥用,确保其健康发展。
3.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杨芳洲的观点似乎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认为只有消灭资本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然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并非消灭资本,而是将资本纳入社会主义制度的轨道,使其为人民服务。
三、 历史人物:时代背景与个人成就
杨芳洲以任正非、卢作孚、陈嘉庚、胡雪岩等为例,认为他们在国企很难有用武之地。
1. 时代背景:
这些历史人物的成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他们所处的时代,私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国企尚未成为主体力量。
2. 个人成就:
这些人物的成功并非仅仅依靠其所掌控的企业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个人能力、领导才能和社会责任感。
3. 制度优势与人才培养: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国企也应该积极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 结论:
杨芳洲的文章虽然提出了部分值得思考的问题,但其观点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和错误。他试图用一些个例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将其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这是一种典型的修正主义倾向。
五、 建议: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结合时代发展和现实情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六、 补充:
文章中提到的其他观点,如对计划经济、工农剪刀差、农业发展等问题的看法,也存在着谬误,需要进一步探讨。
七、 结语: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将其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注:
本文仅从专业新闻记者和编辑的角度进行分析,不代表对所有观点的认同。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