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shanghai

导语:自1953年至1978年,我国计划经济体系经历了多次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呈现出“集权-放权-再集权-再放权”的循环。本文通过分析计划经济内在矛盾及央地关系的变迁,探讨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实现经济的有计划发展。

正文:

一、计划经济的内在矛盾

1953年至1978年,我国计划经济体系模仿自苏联,以强制性的行政命令为主导,国家对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强控制特点。然而,马克思论述的计划经济却与这种命令经济截然相反,其真正特点是“自觉”,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现实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导致政治国家必须居于社会之上,代表社会的普遍利益。然而,国家并非均一的整体,各部门之间存在特殊利益,这与政治国家在计划经济中代表“普遍利益”的职能相悖,从而产生央地矛盾。

二、计划经济传统形态——中央集权

1953年至1957年,我国计划经济以中央部门集权为主。这一体制有利于汲取全社会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同时也造成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

三、计划经济探索形态——全面放权

1958年,我国开始全面放权,将大量企业下放地方,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给地方。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央部门的官僚主义倾向,但地方政府依然存在特殊利益,导致预算约束名存实亡,地方投资效益降低。

四、如何处理好央地关系

  1. 建立合理的制度与方法,进行从上到下的体制机制改革,以解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

  2. 强化预算约束,确保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3. 提高地方政府的专业能力,避免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等问题。

  4. 建立中央与地方的有效沟通与协调机制,确保政策执行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结语: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实现我国计划经济有计划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历史经验,我们应认识到制度与方法的重要性,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路径,以实现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 Read more <<<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