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枫泾古镇正门_20240824上海枫泾古镇正门_20240824

新华社报道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一位退伍军人用24年的时间,在荒凉的沙海中种出了一道“绿色长城”。他,就是马云平。

不懈的治沙战士

马云平的老家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多伦县。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风蚀沙化严重,全县风蚀沙化面积曾一度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7%。2000年,多伦县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马云平决定投身治沙事业。

“我说不出什么原因,总觉得骨子里和树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们不仅改变了沙尘侵袭的面貌,也锻炼了我的心境。”马云平说。

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

2000年,马云平卖了家里的6头牛,瞒着媳妇与村里签订了3700亩荒沙荒地承包合同。面对漫漫黄沙,他一开始无从下手。但马云平没有放弃,他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固定了第一个沙包。

“那时候没经验,栽黄柳是一根一根地栽,辛苦半天,一场大风刮得干干净净。”马云平说。他请教林业部门,采用打网格种草的方法,用杨树杈、牛粪块、石头固定沙丘,再种草。经过屡败屡战,他终于将14个流动沙丘全部变成了固定沙丘。

绿色的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地上逐渐有了绿色。马云平开始尝试在沙丘里种树。由于当地没有樟子松,他只能一步步摸索。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他从两公里以外的家里拉水,人工挑水浇灌每一棵树苗。

2007年,多伦县把马云平的3700亩荒沙造林纳入沙源治理工程予以补贴。马云平的生活逐渐好转,他也开始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

共享绿色成果

24年中,马云平在沙丘上种下了40余万株树木。近几年,他还尝试在林带上种中草药,年收入可达20万元左右。为了带动更多村民参与防沙治沙,马云平组建了专业合作社。

如今,马云平家的林地四周整齐排列着杨树、柳树,远处翠绿挺拔的樟子松铺满山坡。野狍子、野山鸡、狐狸等动物也开始重新在林间活跃起来。

历史性的巨变

马云平的故事,只是多伦县无数治沙人的缩影。通过多年连续治理,多伦县沙化状况得到整体遏制,林草植被综合盖度大幅增加,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

“当时,我只是一直埋头干,根本没想到可以把这一大片荒地沙丘变成这样。”马云平说。如今,他为自己的努力感到骄傲,也为多伦县的变化感到自豪。

在马云平的带领下,多伦县的人们用双手和汗水,写下了一部绿色的传奇。而这片绿色的“长城”,也将成为永恒的见证。


read more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