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您提供的信息,以下是整理后的新闻稿件:


孙立成院士团队创造电解水制氢催化剂新记录,稳定性超过19100小时

西湖大学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立成教授团队近日在大电流密度下,通过开发新工艺,成功创造了电解水制氢稳定运行的新纪录。这一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为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孙立成教授团队在非均匀形核液相体系基础上,进行析氧反应(OER,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电化学催化剂的制备。他们采用“一步法”成功合成了用于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的新型催化电极材料CAPist-L1。

该催化剂表现出高度稳定性,截至目前,在1000mA cm^-2的电流密度下已经稳定运行超过19100小时,并未见明显衰减。在实际的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装置中(25cm^2),使用CAPist-L1作为阳极,可在1.80V条件下,得到2730mA cm^-2的电流密度(60℃),超过了美国能源部的制氢指标(1.80V,2000mA cm^-2)。

孙立成教授表示,这一工艺颠覆了制备催化剂常规使用的均相溶液体系,开创了更合理、更具实际意义的催化剂制备体系。此外,该催化剂分布均匀,且易于放大化生产,有望应用于制备电催化及其他领域的催化剂。

相关论文《在工业级电流密度下,晶种辅助阴离子交换膜水电解的镍铁阳极催化剂形成》(Seed-assisted formation of NiFe anode catalysts for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sis at industrial-scale current density)已发表在《Nature Catalysis》杂志上。西湖大学助理研究员李志恒和博士后林高鑫是共同第一作者,孙立成教授担任通讯作者。

这一成果不仅为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推动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您提供的信息整理而成,具体新闻稿件的撰写还需根据实际需求和新闻媒体的编辑标准进行调整。


read more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