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利用,针对信息甄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群体进行诈骗。本文揭露了当前利用AI数字人、AI生成视频等手段,诱导老年人购买劣质产品、散布迷信谣言等新型诈骗方式,并探讨了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挑战和社会责任。
北京 – 曾经的“骗子下乡”如今已演变为一场利用人工智能(AI)进行的“围猎”。老年人,这个在数字时代相对弱势的群体,正成为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进行诈骗的主要目标。从AI数字人甜言蜜语诱导购物,到AI生成视频散布迷信谣言,AI技术正在成为诈骗分子手中的新式武器。
AI数字人:甜蜜陷阱
近期,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关于名为“王建国”的AI数字人的投诉。这些AI数字人通过在直播间或短视频中对老年女性嘘寒问暖,甚至以“宝贝姐姐”等肉麻称谓进行情感攻势,诱导她们购买价格虚高的保健品、化妆品等。
一位网友的奶奶沉迷于“王建国”的甜言蜜语,一年内购买了数十单贵妇膏。还有网友指出,这些AI数字人往往以家庭组合形式出现,如“王小海”、“王小雅”等,形成规模化的营销攻势。尽管平台会在视频下方标注“内容为AI技术制作”的小字,但许多老年人对此并不了解,仍深陷其中。
据了解,这些AI数字人销售的商品价格虚高,例如,成本仅为100元的商品,售价高达300元。尽管如此,凭借AI数字人的情感攻势,这些商品往往销量惊人。以“王小海”的账号为例,其橱窗内的商品月销量动辄上万,部分商品甚至售罄。
AI视频:迷信与恐慌的温床
除了诱导购物,AI技术还被用于制造和传播迷信谣言,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一位微博用户投稿称,其89岁的奶奶在浏览短视频时,接触到宣扬“老人长寿是吸了家里人福气”的迷信内容,信以为真,最终因过量服用降压药而去世。
这类视频通常由AI配音伪造专家形象,或配以恐怖音乐,以耸人听闻的内容吸引老年人的眼球。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视频为了博取流量,甚至将这些无稽之谈放在视频开头或封面,加剧了谣言的传播。
由于对AI技术缺乏了解,许多老年人无法分辨视频内容的真伪,容易轻信这些虚假信息。这种认知盲区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AI诈骗的受害者。
伦理与监管:科技发展下的挑战
AI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其应用却可能带来伦理问题。尼尔·波兹曼曾说:“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 AI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利用,对社会造成危害。
面对AI诈骗的新趋势,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
- 平台监管: 短视频平台应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审核,严厉打击利用AI技术进行诈骗的账号和视频。
- 公众教育: 加强对老年人的数字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对AI技术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 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诈骗的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结语:
AI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潜在的风险,加强监管和教育,保护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确保AI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成为不法分子谋取私利的工具。
参考文献:
- 机器之心. (2024). 全天下的骗子,都在用AI「围猎」老年人.
- 央广网. (2024). “养老机器人”套路调查.
- 尼尔·波兹曼. (1992).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