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口3月20日电 (记者/编辑:[你的名字]) 海南三沙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近日宣布,经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已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此次普查不仅是对三沙市现有文物资源的一次全面梳理,更发现了多处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的新文物点,为研究南海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沙市委宣传部与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的“三沙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自启动以来,已对西沙群岛的17座岛礁进行了细致的勘察,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8处。这些文物既包括已知的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也包括本次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发现的多处珊瑚石兄弟公小庙。这些庙宇以珊瑚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体现了三沙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海洋文化。它们不仅是当地渔民的精神寄托,也是研究南海地区民间信仰和海洋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普查队员于3月4日在西沙群岛甘泉岛对一口古井进行了测量记录。这口古井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古代先民在南海岛礁上的生活智慧。
三沙市地处南海,岛礁星罗棋布,环境复杂。为了全面掌握文物信息,普查队员克服了航行距离远、海况复杂等诸多困难,深入西沙各岛屿。他们采用了传统田野调查方法,同时也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普查软件、RTK定位仪、无人机、单反相机等设备,对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数据采集和记录。
此次文物普查的重点之一是涉海庙宇等海洋民俗信仰文化的调查。工作队希望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研究,挖掘出更多具有三沙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此同时,工作队还积极向当地居民宣传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三沙市作为中国位置最南、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地级市,管辖着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开展贸易和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表示,通过本次普查,将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三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等基本信息,为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加强岛礁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重要支撑。
此次三沙市文物普查的阶段性成果,不仅是对南海文化遗产的一次重要发现,也为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普查工作的深入,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关于南海历史文化的秘密被揭开。
参考文献:
- 中国新闻网. (2025年3月20日). 海南三沙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Retrieved from [文章原始链接]
(完)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