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近日,一系列名为“AI古人「回答我」”的短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爆火,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视频中,唐玄宗、文徵明、李时珍等历史人物纷纷“复活”,用现代化的语言和略带“暴躁”的语气,对网友们对其历史功过、生活方式的质疑进行犀利的反驳,魔性的内容让网友直呼“上头”。
这些视频并非历史穿越剧,而是利用AI技术,将历史人物形象与克隆的特定声音相结合,再配以精心设计的“灵魂拷问”文案,从而创造出一种反差萌的效果。视频中,唐玄宗怒怼网友对其“恋爱脑误国”的指责,文徵明则为自己屡试不第却最终获得重用而辩解,李时珍更是化身“养生专家”,怒斥现代年轻人不良的生活习惯。
“老祖宗”为何频频“破防”?
这些视频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 反差感: 庄严肃穆的历史人物,用接地气的语言和略带情绪化的方式与网友互动,这种巨大的反差感本身就极具吸引力。
- 话题性: 视频内容紧扣历史人物的争议点,引发网友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思考和讨论。
- 互动性: “回答我”的句式,直接将观众拉入对话语境,激发了网友的参与感和表达欲。
- 技术加持: AI技术的应用,使得历史人物的“复活”成为可能,为内容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谁在制造“AI古人”?
据了解,这些“AI古人”视频的制作并非难事,一些UP主和机构已经公开了制作流程。例如,B站UP主@小明剑魔 因与网友对线时的一句“回答我”而意外走红,其声音也被用于克隆,成为“AI古人”的标配音色。
根据机器之心的报道,制作这类视频主要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和工具:
- 文案生成: 利用DeepSeek等AI工具,根据历史人物的特点和争议点,生成具有“灵魂拷问”风格的文案。
- 音色克隆: 使用Minimax等AI工具,上传目标声音的音频样本,克隆出相似的音色。
- 视频生成: 借助Viggle AI等工具,将历史人物的照片与克隆的音色相结合,生成动态视频。
- 后期剪辑: 使用剪映等视频编辑软件,对视频进行剪辑和润色,使其更具观赏性。
“AI古人”是知识传播的新方式,还是娱乐至上的又一例证?
“AI古人”视频的爆火,引发了人们对于知识传播方式的讨论。一方面,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激发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让知识以一种更加轻松有趣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过度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曲解历史,甚至造成对历史人物的误读。
苏州博物馆也参与了“AI古人”视频的创作,他们让文徵明“现身说法”,回应网友对其科举经历的调侃。这种官方机构的参与,无疑为“AI古人”视频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追逐流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内容创作的底线。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应该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避免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
“AI古人”的未来:技术与伦理的平衡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AI古人”视频的制作门槛将进一步降低,内容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未来,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更多历史人物“复活”,与现代人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然而,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其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例如,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声音进行克隆,是否侵犯了个人权益?利用AI技术篡改历史人物形象,是否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技术发展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以确保AI技术的应用能够服务于人类,而不是被滥用。
参考文献:
- 机器之心. 一睁眼就被老祖宗追着骂,AI古人「回答我」视频火了(附教程). 2025年3月18日. [链接:https://www.jiqizhixin.com/]
(完)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