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中国春节日益受到全球瞩目,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是什么让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又将如何继续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近日,中新社记者专访了英国汉学家蒲华杰,听他讲述他对中国非遗的独特见解。
正文:
英国的“中国年味”: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
蒲华杰认为,英国人对中国新年的热情,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他指出,中国新年融合了神话传说、色彩缤纷的装饰、春联、舞狮和美食等元素,这些都深深吸引着英国民众。更重要的是,新一轮庆祝活动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古老的传统并非只是为了庆祝而庆祝,而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仍然处于核心位置,是当代中国文化生活中充满活力的一部分。
春节申遗成功:普世价值与文化韧性
对于“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蒲华杰认为,春节的普世意义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展现了中国文明的韧性。许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信仰体系、艺术和设计元素至今在当代中国依然清晰可见,而春节正体现了其中许多方面。其次,春节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每年有无数人在同一时间返乡,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生动展示了当今中国所特有的、良性的、自发的社会凝聚力。
中国非遗的世界意义:文化自豪与全球贡献
蒲华杰强调,中国有40多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对其文化历史的自豪感,也表明了这些元素对国家持续提供的价值和贡献。他特别指出,名录中少数民族元素的数量之多,表明了少数民族贡献的重要性;许多项目如蚕桑、针灸、太极拳和茶文化,都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亲身参与申遗:严谨细致与文化传递
作为“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项目的参与者,蒲华杰负责翻译工作。他坦言,这不仅考验了他的中文和中国文化知识,还对他的英语技能提出了挑战——既要保留所有基本信息,又要以最易读的形式呈现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对中国研究人员和整理人员收集大量详尽资料并精简成简洁又令人信服的提交报告表示钦佩。
难忘的北京中轴线之旅:历史、艺术与人文
蒲华杰分享了他在北京沿着中轴线的旅行经历,并特别提到了三个亮点:万宁桥、天桥和先农坛。万宁桥浓缩了北京的城市历史,天桥延续了作为表演艺术中心的作用,而先农坛则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相对稀少的人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动情地说,在北京一直有回家的感觉,在为其文化历史作出一点小贡献后,他感觉这里就像是真正的第二故乡。
中国非遗的未来:文化多样性的贡献者
对于中国未来如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蒲华杰并未直接给出答案,但从他对中国非遗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评价中,我们可以预见,中国将继续以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注入新的活力,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结论:
通过蒲华杰的视角,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世界意义,也体会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也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贡献。中国非遗的闪耀,不仅照亮了中国的历史,也为世界的文化未来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参考文献:
- 中新网. (2025年3月2日). 东西问·汉学家丨蒲华杰:中国非遗何以闪耀世界舞台?.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5/03-02/9954887.shtml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