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当中国红邂逅暹罗金,当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山海,会碰撞出怎样的艺术火花?春节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非遗展示活动在泰国曼谷惊艳亮相,其中,来自河北蔚县的剪纸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蔚县剪纸,这一方小小的艺术,究竟是如何在指尖绽放,又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的呢?
冬奥惊艳: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你看,这两套北京冬奥会服装上的图案用的都是我的剪纸作品!”河北蔚县剪纸协会常务副会长任志国自豪地展示着曾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亮相的服装。和平鸽服装的儿童方阵、马兰花合唱团以及迎宾人员的服饰上,都装饰着寓意吉祥的蔚县剪纸图案,如“年年有余”、“麟吐玉书”和福字等。这些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剪纸与现代奥运精神巧妙结合,不仅是对非遗的现代诠释和创新表达,更向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刻刀下的艺术:蔚县剪纸的独特魅力
走进蔚县“剪纸第一村”南张庄村的剪纸演艺体验中心,一幅十二生肖剪纸作品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每个生肖都栩栩如生,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生肖巧妙地组成了一个“福”字。这些精巧的剪纸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尤其是那些细如发丝的毛刺部分,是如何做到根根分明的?
蔚县剪纸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刻”。与传统剪纸使用剪刀不同,蔚县剪纸拥有一套缜密的流程:设计底样、撒粉子、熏样、订活儿、闷活儿,再到挂晾、刻制、上色、揭活儿,最终才能“刻”出一幅色彩缤纷、活色生香的蔚县剪纸。工匠们手持小巧锐利的自制刻刀,聚精会神地镌刻,再用毛笔由浅到深地进行色彩点染,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便在他们的手中诞生。
“刻刀剪纸,不仅是蔚县剪纸,也是中国剪纸的一个重大发明。”蔚县文化馆馆长吴宏林介绍道。蔚县剪纸自明代起便是逢年过节的“必备”,清代艺人开始尝试用刻刀来增强镂空效果,20世纪初,以刀代剪成为普遍现象。2006年,蔚县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蔚县剪纸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守”艺文化人:匠心与传承
“花一辈子做一件事是挺酷的,也挺苦的。”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焦新德的工作室里,陈列着以花鸟、民俗、戏剧人物为主题的剪纸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焦新德从小在村办剪纸厂长大,耳濡目染下学会了这门手艺。1992年,他与兄弟们一起创业,开办了自己的剪纸厂。
创业初期,他们面临着资金短缺、销路不畅等诸多困难。为了剪纸,他们四处奔波,凭借着精湛的手艺逐渐积累了一些顾客,工厂也开始雇得起工人,生活逐渐好转。对于焦新德来说,蔚县剪纸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他热爱的事业。
“和流水线的机器剪纸不同,蔚县剪纸作为非遗,珍贵的是技艺和艺人的匠心!”焦新德说道。
为冬奥会服饰设计剪纸图案的任志国也是自幼受父亲影响,学习民间美术并继承家学。“心中有梦想,创作才有热情。四十多年间,我一边剪纸,一边学文化,看书、写文章和诗,不断从学习中寻找创作灵感。”任志国认为,蔚县剪纸之所以能成为国家级非遗,不仅在于其高超的剪纸技艺,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美德寓意以及老百姓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
“坐在家里闷着头剪纸,那叫手艺,但非遗的传承更要回归民间,那叫‘守’艺。守艺之余,应该与时俱进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不仅是‘手’艺工匠,也是‘守’艺文化人。”任志国如是说。
“剪”出富民兴村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蔚县剪纸不仅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毕生事业,也是县域老百姓的“好饭碗”。
“我现在一个月能挣两千多块钱呢,而且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了,很方便。”正在给剪纸染色的南张庄村沈阿姨说。蔚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郑颖介绍,全县这些年形成了28个剪纸专业村,从事剪纸相关产业的老百姓达到五千余人。蔚县的老百姓正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一条充满希望的富民兴村之路。
蔚县马氏剪纸厂厂长马成还免费教村里的残疾人学习剪纸,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改善生活。从1995年建厂至今,马成帮助了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结语: 蔚县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不仅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蔚县剪纸能够继续“指尖生花”,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 农民日报. (2025). 文化中国行|蔚县剪纸何以“指尖生花”. Retrieved from 中新网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 Retrieved from 文化和旅游部网站.
(注:由于是根据提供的信息撰写的新闻稿,部分信息如具体网址和年份为假设,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