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请看下面这篇新闻稿。
宣威火腿:民族团结的“金字招牌”,共富路上的“飘香引擎”
云南曲靖讯 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宣威市,一条条色泽鲜亮、香气扑鼻的宣威火腿,不仅是当地餐桌上的珍馐,更串联起了一条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特色产业链。近年来,宣威市依托这一传统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各民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品尝到了幸福生活的滋味。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养殖模式的变革
清晨,阳光洒在宣威市东山镇火石盆村,农户夏显能正忙着为自家的宣和猪准备饲料。与过去不同,如今他养殖的生猪不再是简单的自给自足,而是纳入了“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脱贫户)”或“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养殖体系。这种模式的转变,让夏显能的年收入翻了好几番。
“以前我们都是各养各的,规模小,销路也窄。”夏显能说,“现在有了公司统一收购,产品能卖到全国各地,收入稳定多了。”更重要的是,各民族的农户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养殖经验,共同分享宣威火腿产业发展的红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连。
数据显示,宣威市33万农户中,已有21.8万户参与到火腿产业中,户均增收2.81万元,3.6万户脱贫户户均增收4300元。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
从“传统作坊”到“现代工厂”:产业升级的引擎
走进宣威火腿产业园,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在宣威市升达火腿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汉族腌制师傅细致地将海盐均匀地撒在新鲜猪腿上;流水线旁,彝族工人专注地挑选着每一块火腿,仔细检查品相;苗族技术员则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每批次火腿的温度、湿度等参数。
“宣威火腿产业让不同民族的群众有了共同的事业,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宣威火腿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升阔表示,生产车间就像一个大家庭,各族同胞在此共同传承和发展宣威火腿制作技艺。
目前,宣威市已建成火腿产业园18万平方米,引进16户规模企业,培育32家火腿加工企业,年产火腿及肉制品达10万吨,带动当地多民族群众稳定就业。
从“单一产业”到“多元融合”: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宣威市依托宣威火腿的金字招牌,积极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目前,已建成6个火腿庄园,以“腿”为媒,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发展。
在稻田冲火腿庄园,游客们可以体验火腿DIY的乐趣,品尝特色火腿宴,或在特色民宿内休憩。身着民族服饰的讲解员,带领游客参观火腿制作工艺展示区,讲述着百年间宣威火腿制作工艺在民族文化融合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故事。
“以前在外务工,一年到头难得回家。现在火腿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好工作。”讲解员介绍说,他不仅在庄园有了稳定工作,还把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增加收入。随着火腿庄园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销售民族手工艺品。
数据显示,6个火腿庄园共带动当地6200户各族农户养殖宣和猪,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吸收百余村民就近务工,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90万元。
结语:
从农户养殖到工业加工,再到农文旅融合,宣威火腿正串起一条“民族共富链”,让更多人品尝到舌尖上美味的同时,也让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艳。这条“飘香”的共富之路,不仅为宣威市的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期待宣威火腿能够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在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参考文献:
- 中国新闻网. (2025年2月26日). 云南宣威:一条火腿串起“民族共富链”.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4/02-26/9953333.shtml
(完)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