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浩瀚星空中,络病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正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吸引着全球医学界的目光。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络病学不仅传承了古老的医学智慧,更融合了现代科学的理念与技术,为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
如果要盘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传承创新,络病理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通心络胶囊,更以其确凿的疗效,首次荣登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22年影响因子高达120.7,引发全球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络病学:从蒙尘的明珠到耀眼的光芒
络病学并非横空出世,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了“络”的概念,奠定了络病学研究的基石。此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脉络”,并创制了通络治疗方药。清代叶天士提出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理念,进一步丰富了络病学的内涵。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发展史上长期存在“重经轻络”的现象,加之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络病理论始终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直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的出现,这一局面才得以彻底改变。
吴以岭院士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络病学知识系统地整理、串联起来,并加以创新发展,构建了“络病证治”、“脉络学说”、“气络学说”等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他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一系列疗效显著的通络药物,并在全球50多个国家注册上市。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心络胶囊的诞生
通心络胶囊的研发过程,是络病理论走向实践的最好例证。
1982年,吴以岭院士在门诊中接诊了一位冠心病患者,患者误服了过量的全蝎,却意外地缓解了心绞痛症状。这一“意外”的发现,激发了吴以岭院士对通络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潜力的深入思考。
为了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吴以岭院士创立了“科研-临床-生产”三位一体的独特运行机制。经过14年的艰苦研制,1996年,通心络胶囊终于获得了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批号。
络病理论的现代价值:中西医融合的典范
络病理论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中西医“优势互补”的理念。中医学擅长整体系统思维,但在微观分析方面有所欠缺;西医学注重还原分析,在微观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缺乏整体观念。络病理论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汲取现代科学素养,在保持中医整体系统辨证思维优势的同时,弥补了微观研究的不足。
吴以岭团队研究发现,中医的血脉、脉络与现代医学中的血管、微血管在解剖层面具有同一性,且脉络学说与血管病变系列机制研究也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相关性。研究团队提出“孙络-微血管”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微血管病变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阐明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糖)肾临床重大疾病共性机制,通络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
“中医脉络学说的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因此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名列第一大类别“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的首位。
络病学:走向世界,引领未来
如今,络病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中医学科,并走进了国内外40余所高等医学院校的课堂,掀起了海内外研究热潮。
国医大师路志正曾评价:“络病理论是继春秋《内经》奠定络病理论基础、张仲景首创通络方再到清叶天士丰富发展络病方药之后,络病学术研究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
络病学的发展,不仅为中医学的传承创新树立了典范,也为人类医学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络病学将继续绽放光彩,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参考文献:
- 中国中医药报
- 《络病学》专著
-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本报道由[你的名字]撰写,信息来源于上述参考资料。)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