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讯 – 近日,日本一家糖果品牌推出以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指标)人格类型为主题的糖果系列,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消费者纷纷晒出“一口气买4包”的购物截图,分享自己与不同MBTI类型糖果的“适配度”,使得这款糖果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产品。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MBTI人格测试在年轻群体中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品牌借势营销的成功策略。
MBTI糖果:一场精准定位的营销盛宴
这款名为“MBTI性格糖”的产品,将MBTI测试的16种人格类型与不同口味的糖果巧妙结合。例如,ENTJ(指挥官)对应的是充满活力的柑橘口味,INFP(调停者)则是柔和的草莓口味,ISTJ(物流师)则是经典的牛奶口味。每种口味都附带对该人格类型的简要描述,以及一些幽默风趣的“专属标签”。
这种将心理学概念与日常消费品相结合的创新方式,精准击中了年轻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一方面,MBTI人格测试在年轻人中拥有广泛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许多人热衷于通过测试了解自己,并寻找与自己相似或互补的群体。另一方面,糖果作为一种休闲零食,本身就具有社交属性,能够引发人们的分享和讨论。
该品牌巧妙地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糖果,更是一种自我认知、身份认同和社交互动的机会。通过分享自己与特定MBTI类型糖果的“适配度”,他们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并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联系。
MBTI:从心理学工具到社交货币
MBTI人格测试并非新鲜事物。它由伊莎贝尔·迈尔斯和凯瑟琳·布里格斯母女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开发,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偏好,从而在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然而,近年来,MBTI在年轻群体中的流行程度呈现爆炸式增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社交媒体平台为MBTI的传播提供了沃土。各种MBTI测试网站、论坛、社群层出不穷,用户可以轻松地参与测试、分享结果、讨论性格特征。许多社交媒体博主也纷纷推出MBTI相关的视频、文章和表情包,进一步扩大了MBTI的影响力。
- 自我探索的需求: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渴望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MBTI提供了一种简单易懂的框架,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 身份认同的渴望: MBTI将人们划分为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价值观。通过找到自己的MBTI类型,年轻人可以找到归属感,并与拥有相似性格的人建立联系。
- 简化人际关系的工具: 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相处。MBTI提供了一种快速了解他人性格的方式,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
可以说,MBTI已经从一种心理学工具演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人们通过分享自己的MBTI类型,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并与他人建立联系。
借势营销:品牌如何玩转MBTI?
日本糖果品牌的成功案例,为其他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想要借势MBTI进行营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MBTI在年轻群体中拥有广泛的认知度,因此,品牌应该将目标受众锁定在年轻人身上。
- 深入理解MBTI的核心理念: 品牌需要深入理解MBTI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场景,避免对MBTI进行过度简化或曲解。
- 创造与MBTI相关的独特体验: 品牌可以通过推出与MBTI相关的产品、活动或服务,为消费者创造独特的体验。
- 鼓励用户参与和分享: 品牌应该鼓励用户参与到MBTI相关的活动中,并分享自己的体验和观点。
- 保持谨慎和尊重: 品牌在使用MBTI进行营销时,应该保持谨慎和尊重,避免对MBTI进行滥用或误导。
除了糖果品牌,其他行业的品牌也可以尝试将MBTI融入到营销策略中。例如:
- 服装品牌: 可以根据不同MBTI类型的人格特征,推出不同风格的服装系列。
- 旅游品牌: 可以根据不同MBTI类型的人格偏好,推荐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和活动。
- 招聘网站: 可以根据不同MBTI类型的人格优势,为求职者推荐合适的职位。
MBTI热潮下的反思
尽管MBTI在年轻群体中备受欢迎,但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反思。
- MBTI并非科学: MBTI并非一种科学的心理测量工具,它只是一种人格类型的划分方式。MBTI测试的结果可能会受到测试环境、个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应该将其视为绝对的真理。
- 避免过度标签化: 过度依赖MBTI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自身和他人的刻板印象,从而限制个人的发展和人际交往。
- 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即使属于同一种MBTI类型,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
MBTI可以作为一种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工具,但我们不应该将其视为唯一的标准。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结语
日本糖果品牌借势MBTI营销的成功案例,再次证明了心理学概念在商业领域的巨大潜力。品牌可以通过深入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创造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产品和体验,从而实现营销目标。然而,在利用心理学概念进行营销时,品牌也应该保持谨慎和尊重,避免对心理学概念进行滥用或误导。
MBTI热潮的背后,反映了年轻人对自我探索和身份认同的渴望。我们应该理性看待MBTI,将其作为一种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 Myers, I. B., McCaulley, M. H., Quenk, N. L., & Hammer, A. L. (2009). MBTI manual: A guid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CPP, Inc.
- Pittenger, D. J. (1993). Measuring the MBTI…And coming up short. Journal of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54(1), 48-52.
- Emre, M. (2018). What’s your type?: The strange history of Myers-Briggs and the birth of personality testing. Doubleday.
(本文作者:[你的名字],曾供职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媒体。)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