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科技圈,高管离职引发的震荡屡见不鲜,但像寒武纪前首席技术官(CTO)梁军这样,因离职而与老东家对簿公堂,并牵扯出高达数十亿股权纠纷的案例,实属罕见。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金钱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技术路线、公司发展方向以及股权激励机制的深刻反思。
正文:
近日,一则“寒武纪前CTO梁军被诉,5万元回购73亿股份”的消息,在科技圈引发轩然大波。据梁军本人透露,寒武纪要求他以约5万元的价格转让其所持有的超过1150万股的股份。而以寒武纪最新收盘价计算,这部分股份的市值高达73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梁军也已将寒武纪告上法庭,索赔高达42.87亿元人民币,理由是其入职意向书中的股权激励条款被认定为劳动报酬,离职应赔偿其股权激励损失。
这场“天价”股权纠纷的背后,是梁军与寒武纪之间由来已久的分歧。时间回溯到2017年,梁军离开华为加入寒武纪,并在2019年升任副总经理兼CTO,负责寒武纪AI芯片的总体技术研发和团队管理。作为核心技术人员,梁军在任期间参与研究并申请了138项发明专利和10项PCT专利。然而,2022年3月,寒武纪公告称,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而离职,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寒武纪股价大幅波动,市值蒸发近60亿元。
据报道,梁军与寒武纪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公司未来发展方向上,尤其是在产品广泛落地和抢抓机遇期方面。梁军可能更倾向于在技术方面进行更多投入和钻研,而公司可能更注重商业化落地和市场拓展。这种技术路线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双方的“分手”。
股权激励的“陷阱”?
根据寒武纪此前的公告,梁军在上市前后通过多次股权激励,间接持有寒武纪股份。其中,上市前梁军对寒武纪股东北京艾溪科技中心(有限合伙)的出资额为5.26415万元,占该合伙企业出资额总额的37.60%,股权穿透后间接持有寒武纪2.88%的权益,约1152万股。上市后,寒武纪还授予梁军10万股限制性股票,但根据相关规定,离职后,梁军尚未归属的8万股限制性股票作废失效。
寒武纪方面表示,根据梁军与公司签署的股权激励相关文件约定,梁军离职后,其持有的出资额应按照实缴成本加算年利率5%利息的价格进行转让,粗算下来,回购价格不超过10万元。而梁军则认为,其入职意向书中的股权激励部分,在最早就约定为劳动报酬,因此离职应获得相应赔偿。
这起纠纷暴露了股权激励机制中可能存在的“陷阱”。通常情况下,股权激励协议都会约定员工离职情况下激励股权的处理方案,而这些方案往往会根据员工离职的原因而有所不同。和平分手的情况下,员工通常有机会保留股权或公司按照相对公允的价格回购;而如果员工与公司存在重大分歧,则可能被公司要求无偿收回股权,甚至可能被追究赔偿。
高估值与连年亏损的“尴尬”
尽管寒武纪的股价在2024年表现抢眼,成为A股“涨幅王”,但其财务状况却并不乐观。根据最新财报,寒武纪2024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预计将出现亏损,亏损额度在3.96亿元至4.84亿元之间。虽然第四季度实现了盈利,但年度依然亏损。
寒武纪的亏损主要源于高额的研发投入。2020年至2023年,寒武纪的研发费用分别为7.68亿元、11.36亿元、15.23亿元和11.18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高达167.41%、157.51%、208.92%和157.53%。尽管2023年公司在控制成本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高额的研发投入仍然是其亏损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的销售,以及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其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已应用于多家主流服务器厂商的产品,并与头部算法公司合作,提供算力支持。但与国际巨头相比,寒武纪在技术迭代速度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结论与展望:
梁军与寒武纪的“天价”股权纠纷,不仅是一场关于金钱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技术路线、公司发展方向以及股权激励机制的深刻反思。这起事件警示我们,在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落地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公平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如何处理高管离职带来的影响,都是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未来,寒武纪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能否真正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成功,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而这起股权纠纷,无疑给寒武纪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参考文献:
- 财联社:《用5万换价值73亿的股份?因离职让寒武纪市值蒸发60亿的CTO,与老东家“开撕”了!》
- 科创板日报:《寒武纪前CTO梁军被诉,5万元回购73亿股份?》
- InfoQ:《用5万换价值73亿的股份?因离职让寒武纪市值蒸发60亿的CTO,与老东家“开撕”了!》
- 寒武纪公司公告及财务报告
-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公开报道和公司公告,如有出入,以官方信息为准。)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