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陆家嘴

从算盘到深蓝:邱玉辉与中国人工智能的早期探索

引言:1987年,世界人工智能先驱赫伯特·西蒙教授的重庆之行,在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最终成长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而邱玉辉教授,正是这棵大树的早期培育者之一。他不仅推动了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更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创办了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技类报纸——《电脑报》,为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将回顾邱玉辉教授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探寻他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密不可分的故事。

一、数学的基石:从回旋加速器到模拟电子计算机

邱玉辉教授1938年生于重庆,自幼酷爱数学。1958年,他考入西南师范学院数学专业,系统学习了数学分析、微分方程等基础课程,并接受了李孝传教授严格的“一对一”辅导,奠定了扎实的数学功底。 1960年,国家掀起科技研究热潮,西南师范学院参与了回旋加速器的研发,而邱玉辉作为一名二年级学生,被选派参与重庆大学的电子计算机研发项目。这段经历,虽然因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而中断,却为他开启了与计算机的早期接触,也为日后投身人工智能领域埋下了伏笔。 这段经历并非仅仅是参与研发,而是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科技发展的艰辛与挑战,这为他日后领导团队,克服困难,推动人工智能研究奠定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筚路蓝缕: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科的开拓者

1962年大学毕业后,邱玉辉留在西南师范学院数学系任教。他敏锐地察觉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1973年在数学系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带领小组成功研制出“XS-2型台式电子计算机”。 此后,他前往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进修,并参与研制“长城203台式计算机”。 这些早期实践,为西南师范大学(后更名为西南大学)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7年,西蒙教授的访问,成为邱玉辉教授人生的转折点。西蒙教授的讲座,让他对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987年底,西南师范大学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系,邱玉辉担任系主任,并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他带领团队在国产小型机上开发了英文书目检索系统,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1993年,他更是建立了西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将人工智能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为中国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并非仅仅是学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的积极推动,体现了邱教授的远见卓识和领导才能。

三、信息时代的先驱:《电脑报》的诞生与影响

1991年,邱玉辉教授参与创办了《电脑报》。 这并非只是简单的办报,而是基于他对信息化时代趋势的准确判断。 《电脑报》的创办,极大地普及了计算机知识,培养了大众的科技素养,为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这体现了邱教授不仅是学术领域的专家,更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战略家。 《电脑报》的成功,也佐证了他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媒体运营的出色能力。

四、学术传承:持续的探索与贡献

邱玉辉教授长期从事非单调推理、近似推理、机器学习等方向的研究,并积极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的研究。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人才。 他的学术贡献,不仅体现在发表的论文和著作中,更体现在他培养的学生和影响的同行身上。 这体现了邱教授对学术事业的长期投入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结论:邱玉辉教授的学术生涯,是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紧密相连的。从早期参与电子计算机研发,到创办《电脑报》,再到领导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他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中国人工智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经历,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一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缩影,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因信息来源仅为InfoQ文章,无法提供正式参考文献格式。 需补充更多资料才能提供完整的参考文献列表。)


>>> Read more <<<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