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蓝新作《成都卷》妙解“天府之国”,探寻城市性格与文化脉络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报道

在高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去探寻自己生活的城市何以成为今天的模样。于是,城市传记,也成为一种很热门的文学门类。近年来,国内出版界涌现出一系列出自作家笔下的城市传记,如《北京传》《上海传》《南京传》《广州传》等,引发了读者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浓厚兴趣。

2024年10月,作家蒋蓝新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读本 成都卷》(简称《成都卷》)由成都时代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也是继2023年推出《成都传》之后,蒋蓝又一次为成都书写的城市传记作品。

从天府之国到成都文化,探寻一座城市的“命运之书”

《成都卷》以30万字的篇幅,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成都这座“天地之书”,从“天府之国”的起源到成都文化的演变,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当下。

11月10日下午,蒋蓝在成都高新区交子大道露天音乐广场,结合《成都卷》内容,面向大众做了一场名为“《成都卷》——从天府之国到成都文化”的主题演讲分享。他从“天府之国”和“成都”的词源学探究开始,以三星堆遗址考古为主题谈到古蜀文明,并结合城市人文地理和性格特点,为在场读者们上了一堂内容丰富的成都历史文化课。

蒋蓝指出,回顾成都历史,“其实就是在读一部天与地、人与物的命运之书。它的基调是展示辉煌城市历史连绵谱系的造物之书,它的意旨是凸显韧性城市精神与独特风物相辅相成的博物之书。”

成都因山水而兴,因山水而荣。千百年来,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包容气质,将川茶、川菜、川戏、蜀锦等文化瑰宝融入市井生活,将诗意栖居的生活美学代代传承。

从“水库效应”到“天子之城”,探究成都的城市性格

在演讲中,蒋蓝首先详细剖析了成都这座城市的来龙去脉和四川盆地人文地理和性格特点。他特别指出,成都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的智慧,彰显出开放、包容、乐观的独特城市气质。

他还援引巴蜀史学者林向教授的观点:“四川盆地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条件,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犹如一座‘水库’,对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起着流动、储存、调节、融合、扩散的‘水库效应’。”

“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原指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官吏。直到诸葛亮的《隆中对》,才首次将成都平原称为“天府之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自此,“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笔下渐成成都平原的代名词。

蒋蓝说,一个城市别称越多,就越发昭示它跌宕的多面性。“很多人清楚历史上成都一地有几个充满诗意的别称,天子之城、梦郭、陆海、龟城、天府之国、蜀都、芙蓉城、锦城、锦官城等等,均与城市兴盛、地望有关。”

从砖瓦到阡陌,打开城市的肌理,捕捉城市的体温

一座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城市,究竟该如何被书写?蒋蓝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径: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以新闻记者的脚力、笔力,通过深度透视的方法,将目光集中在城市的沧桑屋檐下,投射在它的砖石与阡陌之间,寄托于对碧水、城堞和往事的感叹中。

《成都卷》以重要人物在成都历史进程中的事功为脉络,切入、打开、扩展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一言以蔽之,书写、发掘、彰显成都的平原生活与诗意空间,标举长江文明源头城市文化的来龙去脉,成为了《成都卷》最为重要的入手点。

在蒋蓝看来,写城市传记,就像写人物传记一样,要去展示成都的城市性格。城市像一个人,也有七情六欲。作家要努力在砖瓦、河道、钢铁、田野之间,打开城市的肌理,捕捉城市的体温。

从100万字到30万字,展现城市传记的魅力

从100万字《成都传》到30万字《成都卷》,同样是写成都,有何区别?蒋蓝说,由于篇幅不同,他写作、展开一个主题、人物的方式也必然做了相应的调整。“我写这本《成都卷》,最大的困难是,是关于材料剪裁的困难。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写得精彩,是我考虑得很多的事情。”

蒋蓝的新作《成都卷》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探究,为读者展现了成都这座城市的魅力,也为城市传记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相信这部作品能够引发更多人对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关注,并激发人们对城市未来的思考。


>>> Read more <<<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