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即所得:多模态RAG正在向我们走来
引言
2024年,多模态大模型取得了井喷式的进展,GPT-4o的发布更是将多模态大模型推向了新的高度。从传统的图像搜索到对多模态数据的深度理解,多模态大模型正在改变我们与信息交互的方式。而多模态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技术的出现,则将进一步释放多模态大模型的潜力,为我们带来更精准、更智能的信息获取体验。
多模态RAG的场景价值
多模态RAG的概念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23年RAG技术兴起之时,就已经有人提出将多模态数据融入RAG系统,例如针对个人相册、企业宣传素材的搜索需求。然而,这些场景更多地是将传统的向量搜索技术应用于多模态数据,并没有真正挖掘多模态RAG的业务价值。
随着RAG技术在2024年的快速发展,企业开始将RAG视为大模型在B端应用的标准配置,企业内部文档问答的需求也随之爆发。其中,包含大量图表内容的文档成为了多模态RAG应用的重点。
多模态RAG的解决方案
针对包含图表内容的文档,多模态RAG的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类:
- 基于视觉模型的广义OCR技术: 首先利用OCR技术识别多模态文档的布局,然后根据不同的语义区块调用相应的模型进行处理。例如,针对表格数据,可以使用表格识别模型;针对流程图、饼图、柱状图等企业图表,则需要相应的模型进行处理。这种方法本质上是将多模态数据转化为文本数据,从而实现对多模态数据的理解。
- 基于VLM(Vision Language Model)的多模态理解: 直接利用VLM模型对图像和文本进行联合编码,并根据编码结果生成答案。2024年,VLM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Google开源的PaliGemma和阿里开源的Qwen2-VL-7B,都展现出强大的视觉图像理解能力。
ColPali:多模态RAG的里程碑
为了将VLM技术应用于企业内部文档的多模态RAG,ColPali应运而生。ColPali是一个基于PaliGemma的延迟交互模型,它利用Col Adaptor将PaliGemma的Embedding输出映射到更低维度的向量空间,并采用延迟交互模型来计算文本和文档之间的相似度。
延迟交互模型的优势
延迟交互模型是面向未来的RAG排序模型,它兼具交叉编码器的排序质量和双编码器的性能优势。它能够捕获查询和文档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同时又可以离线处理文档编码,大幅提升查询速度。
ColPali的优势
ColPali在多模态RAG检索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 更高的查询精度: 相比于传统视觉模型的广义OCR技术,ColPali在查询精度上具有明显领先优势。
- 更快的整体数据写入速度: ColPali在数据写入速度上也优于传统方法。
- 更精准的语义理解: 相比于双编码器模型,ColPali能够更好地捕获查询和文档之间的语义关系,从而提高检索精度。
结论
ColPali的出现标志着多模态RAG技术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它不仅能够提升多模态RAG的检索精度,还能加速多模态RAG的应用落地。随着多模态RAG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会看到更多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智能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
参考文献
- PaliGemma: https://ai.googleblog.com/2024/07/paligemma-open-source-vision-language.html
- Qwen2-VL-7B: https://huggingface.co/Qwen-VL
- ColPali: https://arxiv.org/abs/2407.00000 (请根据实际论文地址进行替换)
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