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全红婵国宴打包第一人”:无聊透顶的中国新闻学
近日,一条名为“全红婵国宴打包第一人”的热搜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这则新闻报道了奥运冠军全红婵在国宴结束后将剩余食物打包带走的行为,并将其解读为“打破国宴礼仪”的事件。然而,这则新闻的出现却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新闻学现状的反思,其无聊透顶的内容和背后的政治意图令人不寒而栗。
首先,将“打包”行为解读为“打破国宴礼仪”本身就体现了中国新闻学中存在的符号学解读的偏差。国宴作为国家举办的正式宴会,其礼仪规范固然存在,但并非不可打破。将“打包”行为解读为“打破礼仪”,不仅忽略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将国宴与普通聚会割裂开来,暗示国宴是高高在上的、与人民群众脱节的。
其次,这则新闻背后的政治意图更令人担忧。将“打包”行为解读为“打破礼仪”,并将其与“全红婵”的“国宝”身份联系起来,意图将“全红婵”塑造成一个“不谙世事”的形象,以此来弱化运动员的个人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刻意营造的“单纯”形象,实际上是对运动员的过度消费和利用,将他们作为资本牟利的工具。
此外,这则新闻的出现也反映了中国新闻学中存在的“流量至上”的倾向。为了吸引眼球,一些媒体不惜扭曲事实,制造话题,将原本平凡的事件渲染成“重大新闻”。这种追求流量的新闻报道方式,不仅损害了新闻的严肃性和公信力,更助长了社会上的浮躁和虚假。
“全红婵国宴打包第一人”事件并非个例,它反映了中国新闻学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新闻媒体应该回归其本职,以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为己任,而不是为了流量和利益而编造虚假新闻,误导公众。
中国新闻学需要反思,需要改变。 只有摒弃“无聊透顶”的报道方式,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推动社会进步。
以下是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中国新闻学如何才能摆脱“流量至上”的倾向,回归其本职?
- 如何避免新闻报道中出现符号学解读的偏差,避免误导公众?
- 如何更好地保护运动员的权益,避免过度消费和利用?
希望这则新闻能够引发更多人的思考,推动中国新闻学向着更加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