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断片”之思点燃思想之火:蒋蓝新作《寸铁笔记》在天府书展首发
2024年10月11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家蒋蓝新作《寸铁笔记》在天府书展正式亮相。这部汇集了蒋蓝近十多年“断片式写作”的思想随笔集,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众多读者和业界人士的关注。
在当天举行的《寸铁笔记》新书发布会上,蒋蓝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院长李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所所长艾莲进行了深入的对谈,共同探讨了“断片”式写作的魅力以及蒋蓝新作的独特之处。
“寸铁”之思:简短有力,直击人心
何为“寸铁”式写作?蒋蓝在书中提到,他早年读到鲁迅先生的四则随想录式的轶文,因最初发表于1919年8月12日一家报纸上的“寸铁”专栏,文章原无标题,后来学者们用报纸栏目名字命之为“鲁迅寸铁四篇”。
这种起源于古希腊哲人的断片、箴言录的文体,与肇始于中国古代语录体的混成而下的散文诗和随感录,在鲁迅先生笔下得到了弘发,成就为汉语里迄今无法逾越的思想录。用郁达夫的话说,鲁迅“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茅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张炜也对蒋蓝新作赞赏有加,他认为《寸铁笔记》体量短小,却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激切和生气。“这些文字给人以凿实的打击力,深邃广博、浩瀚孤绝,像一个个独立不倚、散在苍茫思想之海中的岛屿。”
《寸铁笔记》收录了蒋蓝近十多年有意为之的“断片式写作”,涵盖历史、社会、自然、人生、中外文化等多方面随想,展现出作者对世界的深度思考。文字如寸铁般简短有力,却能直击人心,引发读者深思。
断片之源:灵感火花,积淀成书
蒋蓝的“断片”式写作大多源自他多年的阅读生活经验。几十年来,他习惯于在零碎时间里,比如乘坐飞机的途中,在路边等待的时候,将那些一闪而过的灵感火花记在手机备忘录中,等到空闲再静心整理到笔记本。
在蒋蓝的笔记本上,闪耀着他与这个世界不断碰撞中所产生出的各种思想火花,无论是对于黑暗、火焰这些意象的思考,还是对儿时经历的回忆、安徒生童话的新解,这些都滋养着一篇篇精巧灵动的作品诞生。
蒋蓝说,自己多年来养成了记录思想片段的习惯,“我没有具体统计过,但至少有近1万条。这次选出来收入我的《寸铁笔记》里的,大概只占四分之一。”
断片之义:深犁思想,构建生命之网
断片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书写形式。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许多哲学家使用断片形式表述其思想。从古罗马奥勒留《沉思录》,到留基伯、奥维德的断片文献,从帕斯卡《思想录》到尼采《查拉斯图特拉》,诸如此类的断片式写作,其最大特征是思想重于文学,或文学与思想融合并行。
蒋蓝对于断片文体的关注,始于二十多年前。当时他几乎购买市面上所有翻译为中文的断片之书。自己也尝试着写过一部近二十万字的《词锋断片》。
在蒋蓝看来,断片并非碎片,更非整体的碎屑、片段。断片是对思想进行深犁的一种思想性文体。
为什么对断片文体情有独钟?蒋蓝回答封面新闻记者提问说,他自青年时代就特别喜欢阅读断片式的作品,“周国平、鲍尔吉·原野、张炜、韩少功、史铁生等作家,都曾写过断片式作品,对我的影响都比较大。我就想,古希腊的思想断片和中国古代笔记体,其实也可以做一个结合。”
蒋蓝还提到,自己从二十多岁就开始在笔记本里写断片,到今天已经坚持了三十年。《寸铁笔记》这本书也只是整理了他三十年积累成果的四分之一。“我自诩这是一本我在这个年龄可以站直的书,这是一本让我可以站立的书。你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在失眠的时候,他在怎么思考。”
断片之美:生命随记,激情与唯美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断片式写作是否恰恰契合了当下流行的阅读习惯?李怡并不这样认为,“碎片是信息的撕扯,对思考的折断,而断片是成系统的理性思考,如滔滔江水下的无穷生命力,散发出智慧的光芒。碎片是被迫的,而断片是有意为之。”
李怡说,所有的片段式思想都是来自生命天然的冲动,点点滴滴的感触不断闪烁着光芒,这是思想的开始。而《寸铁笔记》正是蒋蓝最原初的生命形态的展现,用思想击打文化所闪烁出的火花。
李怡特别指出,蒋蓝在断片式写作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更多的延展,形成了非典型的断片写作,“《寸铁笔记》中的思想断片如同根系发达的植物,不断延展,向世界不同的方向延伸触角,构成一张生命之网。”
在艾莲看来,《寸铁笔记》综合性的走向蒋蓝的创新,不仅只有思想和哲学,还有激情和唯美。“它给读者带来一腔激情和一双翅膀。我初读的时候还在疑惑为什么这本书有非常浓郁的青春气息,今天才知道因为它是三十年来的生命随记。”
《寸铁笔记》的出版,不仅为读者呈现了蒋蓝独特的思想世界,更是一次对“断片”式写作的全新探索。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蒋蓝用“断片”之思点燃思想之火,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阅读和思考的方式。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