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两万元断舍离,翻出五位数过期物品,“囤货脑”有多可怕?
“我花了两万元请人断舍离,结果翻出了五位数的过期物品,真是可怕!” 这位网友的感叹,道出了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囤货阴影”。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囤积行为似乎成了许多人的“通病”,但当“囤货”演变成“囤积症”,它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挤压,更可能成为一种难以摆脱的心理负担。
囤积症,一种被忽视的心理疾病
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我们常将囤货戏称为“松鼠病”,然而真正的囤积症患者也许没意识到自己生病了。他们可能花数万元请人断舍离,却依然无法摆脱囤积的冲动;他们可能翻出五位数的旧物,却依然舍不得丢弃;他们可能存了几年都用不完的化妆棉,甚至上千条内裤。
囤积症是最年轻的心理疾病之一,五年前才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收录。在美国,囤积症患者占总人口的2%至6%。据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在中国超三成大学生疑似患有囤积症。
囤积症的根源:焦虑、抑郁、强迫
囤积症并非简单的“爱买东西”,它往往与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囤积的物品可能代表着患者对过去生活的依恋,也可能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机制。患者可能害怕失去这些物品,也可能担心未来会需要这些物品。
“蟑螂老鼠快乐屋”背后的挣扎
许多囤积症患者的生活空间被堆积的物品挤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这些被称为“蟑螂老鼠快乐屋”的住所,往往是患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们可能因为囤积行为而与家人朋友疏远,甚至陷入社交隔离。
挑战“囤积症”:专业帮助和自我调节
帮助真正的囤积症患者,往往需要同时对抗抑郁、焦虑甚至严重的社交隔离。挑战“蟑螂老鼠快乐屋”的网红职业整理师,打开了许多囤积症患者重新与外界连接的一扇窗。
除了专业帮助,患者也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以下是一些建议:
- 认识到囤积症是一种疾病,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 尝试记录自己的囤积行为,分析背后的原因。
- 设定目标,逐步减少囤积物品。
- 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共同克服囤积症。
结语:
囤积症并非不可战胜,通过专业帮助和自我调节,患者可以逐渐摆脱囤积的困扰,重获健康的生活。在物质丰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理性消费,避免过度囤积,并关注身边可能患有囤积症的人,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 世界卫生组织. (2019). 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
- Frost, R. O., & Hartl, M. (2006). Hoarding disord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6(5), 533-544.
- Tolin, D. F., Frost, R. O., Steketee, G., & Washam, J. L. (2010). Hoarding disord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4(6), 535-542.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