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画的力量:研究揭示艺术真迹引发的强烈情感
荷兰海牙,2024年10月7日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观看原作艺术品比观看复制品能激发更强烈的感情,而且这种差异远超预期。这项研究由Neurofactor和Neurensics的研究人员进行,通过对20名参与者在观看原作和复制品时的神经活动进行分析,发现观看原作能引发十倍于复制品的感情。
研究人员选择了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的五幅名画作为研究对象: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伦勃朗的1669年自画像和1632年的《解剖课》、维米尔的1660-61年的《戴尔夫特风景》以及格拉特·范·洪特霍斯特的1626年的《小提琴手》。
研究分为两组进行。第一组参与者先佩戴脑电图帽和眼动追踪器,在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观看原作,之后再观看这些作品的复制品。第二组参与者则先观看复制品,再观看原作。此外,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参与者还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以观察他们在观看复制品时的脑部活动。
结果表明,无论哪种顺序,观看原作都能激发更强烈的感情。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研究中脱颖而出。人们在观看人像时,通常会先关注眼睛和嘴巴,但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著名的珍珠也成为了关注焦点。这种眼睛、嘴巴和珍珠的“循环”持续吸引着观众,使整个作品越来越抓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持续性注意力循环”,仅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观察到。此外,这幅画没有表达任何负面情绪,也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
研究还发现,在观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时,参与者的后顶叶皮层活动最为活跃。后顶叶皮层是大脑中负责潜意识、自我反省和个人生活经历记忆的部分。
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的独特力量提供了新的视角。原作不仅是复制品的物理呈现,它还蕴含着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和能量,以及历经时间沉淀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原作的独特魅力,并能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这项研究也为博物馆和画廊提供了新的启示。在展示原作时,除了注重环境和灯光等因素,更应该关注原作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信息,以及它能激发观众的情感体验。通过深入挖掘原作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博物馆和画廊可以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艺术体验,并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价值。
参考文献:
- Neurofactor and Neurensics. (2024). OriginalArt Elicits More Emotion Than Reproductions. Retrieved from [网站链接]
- Rijksmuseum. (2023). Vermeer Exhibition. Retrieved from [网站链接]
- Mauritshuis. (2024). The Girl with the Pearl Earring. Retrieved from [网站链接]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