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陆家嘴

教育的复杂:警惕“以学生为中心”的误用

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被广泛推崇,但其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误用现象。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刘云杉在近期的一场演讲中指出,这种误用导致了“自我监控的学习者”的泛滥,学生们过度关注学习技巧和效率,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和意义。

刘云杉教授以“杨抢跑”等大学生的成长个例为例,揭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被扭曲后的弊端。 “杨抢跑”从小就接受超前学习,在高中阶段已经学完了大部分大学课程,但他却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地学会学习,反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双减”政策实施后,许多学生仍然选择“抢跑”,以期在升学竞争中获得优势。

刘教授认为,这种“抢跑”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时代迷思。 在急速变革的社会中,人们对“成功”的定义越来越狭隘,而“成功学”的泛滥更助长了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学生们被灌输了“高效掌控”的思维模式,他们只关注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和体验。

刘教授指出,教育的复杂性在于它涉及多个层面的因素,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侧面来审视和总结。 教和学、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刻板苦学和自由个性,这些看似对立的概念在现实中相互交织,难以割裂。当人们在某种模式的“绞杀”里感到焦虑痛苦,便急切地通过其他模式寻找出路,却难免走向扭曲的另一极。

刘教授的研究表明,在频繁的教育改革之下,几代中国学生的心智和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些看似光鲜和进步的理念渐渐走偏,教育管理的“操刀者”跟理念不一的学校、家庭、社会之间也陷入复杂的纠缠和博弈。

刘教授强调,教育没有唯一解,读懂教育需要格外谦卑和谨慎。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本身是正确的,但其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过度强调“自我监控的学习者”,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最终得不偿失。

刘教授认为,教育改革需要平衡不同诉求和力量之间的张力,这需要教育者的智慧和勇气。 只有真正理解教育的复杂性,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复杂性,刘教授带领团队访谈了数十位北大本科毕业生,并根据他们的成长路径和境遇,提出了对教育改革的思考。 这些思考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警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误用,避免陷入“抢跑”的怪圈。 只有真正理解教育的复杂性,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 Read more <<<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