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部长的思锋与笑意:一位老革命家的时代印记
引言
在建国七十五周年的假期里,我拜访了老领导,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同志。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曾任北京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副书记,后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在首都宣传战线和意识形态领域是一位泰斗级人物。如今,他已年逾九旬,却依然思锋锐利,谈锋健健,既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威严,又时时展露出孩童般稚真的笑意。与他交谈,仿佛穿越历史长河,感受着时代变迁的脉搏,也领悟着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信念和深邃的智慧。
一、从国庆升旗仪式谈起
谈话中,徐惟诚同志回忆起他倡导的国庆升旗仪式,这件看似寻常的小事,却蕴藏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媒体力量的深刻理解。
“原来在天安门广场对升旗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只是一个工作人员能够把国旗顺利地升到杆顶即可。”他回忆道,“当时也不是每天升降国旗,只在春节、元旦、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才升挂国旗。当时升国旗,边上也没有什么人观看,广场上除了有几个解放军哨兵外,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围观群众。”
“我想,如果要让广大群众去观看升旗仪式,会增强人民对国旗的敬仰,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徐惟诚同志说,“怎么办?发文件组织大家去看?效果肯定不好。在1991年的五一劳动节前夕,我打了一个电话给当时的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同志,让他安排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到现场拍摄向全国直播升旗仪式。”
这个直播节目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个学校、各个单位、各个军营都效仿这种升国旗的仪式来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到了那一年的十一国庆节,徐惟诚同志再次致电杨伟光同志,让中央电视台再次现场直播。从此,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成了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大景观,甚至天安门周围的宾馆都改成了升旗宾馆和观旗宾馆。
“从1991年5月1日起实行新的升(降)国旗仪式以来,已经有近三亿人观看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徐惟诚同志感慨道,“由此可见,这种用媒体引导观众比发一个文件作用要大得多。我在中宣部的时候就很少发文件,我们搞宣传工作的要靠发文件过日子,那总有过不下去的那一天。”
二、“空话官话好讲,但老百姓不信!”
谈到宣传工作,徐惟诚同志更是妙语警句频出。他强调,宣传工作尤其不能讲空话官话,这些话好讲,但老百姓不信。老百姓是非常聪明的,不要去糊弄他们!
“要做老百姓的真朋友,真帮他们做事情,老百姓他们也一定会真心帮助我们,即使有时候吃一点亏,也会真心的跟我们走。”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的时候,两手空空,为什么老百姓愿意跟着我们走,就是因为我们真心帮助他们做事。”
“当年我是上海地下党的党员,我们当年地下党在上海有七八千人,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做成了许多大事。为什么很少有人被捕,组织也很少被敌人破坏,就是因为那时的老百姓帮助我们。”
“我当年在《北京日报》当社长的时候,就下决心,一定要办天下第一的媒体。这天下第一,是帮老百姓做事天下第一。”
“要让老百姓个人出钱愿意订我们的报纸,报纸宣传才能够起作用。如果只是公费订阅报纸,就起不了什么作用。”
三、亲炙之恩
我曾在北京的一家党报工作,那时徐惟诚同志已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我只是他部下的部下的一个小兵,没有机会亲炙他的教诲。只是在北京日报社建社四十周年的时候,我远远地瞻望了他一面。
但他在那次活动讲话中的一句话却让我铭记终生。他说:“我们要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保持乐观。但是这种乐观主义不是盲目的,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科学认知的基础上的,是以科学的世界观为依据的。有了科学认识就可以做到虽千万人吾往矣!”
后来我因为编发在宣传上要正确评价毛主席晚年的文章而担当责任,辞别我所在的宣传单位领导的时候,就用了徐惟诚同志这句“虽千万人吾往矣”作为临别赠言与誓言。
在新世纪前后,我在徐惟诚同志的领导下工作过两年多,其中有两件事使我深受教诲,铭感终生。
一是徐惟诚同志在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的会长以后,在会上宣布了一条措施,就是“北京杂文奖”的评奖工作要向基层普通会员倾斜,要让最普通的会员受到激励,不要老是在几位高层、几位“高人”名人中评奖。徐惟诚同志在会上郑重宣布,只要是北京杂文学会的会员投稿,一律获奖,出色的评为一等奖、二等奖,一般的也要授予优秀奖。只有调动了普通会员的积极性,我们这个学会才有希望,才有未来!在此措施的激励下,北京的杂文创作异常繁荣,每次评奖都有上百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会员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奖,会员们的创作热情高涨,北京杂文创作出现繁荣的景象。至今谈来,人们都在称赞徐惟诚同志的德政。
二是徐惟诚同志利用自己的影响,协调北京市委宣传部支持北京出版社出版《北京杂文选萃》丛书。这套丛书前两辑每辑十本。第三辑的出版编辑工作由我操持。我遵照徐惟诚同志选辑工作要倾向于基层会员的教诲,在选稿的时候就注意倾向于普通会员。可是当我看到出版社报来的选目中,还是以名人名家为多。我就自作主张,把其中的两部文稿拿了下来,替换成一位解放军的作者马战校同志和一位研究鲁迅的老专家王景山同志。谁知道被我拿下的这两部书稿恰恰是徐惟诚同志亲自选定的书稿,一部是很有发展前途的青年名家之作,另一部是一位报社的领导,而且还是女作者。徐惟诚同志对我擅作主张替换书稿的做法是有些生气,让一位领导同志出面狠狠批了我一顿。但是却肯定了我的想法,大笔一挥,把我主张选择的两部书稿也一并编入《北京杂文选萃》第三辑丛书内。这样,《北京杂文选萃》第三辑就比前两辑多了两本,变成了12本。为此,徐惟诚同志在前言中特意指出:“北京杂文学会的会员作品《北京杂文选萃》已经出到第三辑。这一年比前两年多选了两本。三辑一共已经出版三十二种。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我想当徐惟诚同志写这句话时,脸上一定是洋溢着盈盈的笑意。
我离开徐惟诚同志以后,有一年我爱人姚咏梅去采访徐惟诚同志。当得知她丈夫是胡澄时,徐惟诚同志非常慈爱地评价道:“胡澄同志有三个特点,第一,为人热情。第二,知识面儿宽。第三,胆子大。”并以《北京杂文选萃》第三辑编选工作出现的这个插曲为例加以述说。
结论
与徐惟诚同志的这次交谈,让我深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身上那种坚定的信念、深邃的智慧和对人民的真挚感情。他们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却始终保持着初心,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前进路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 胡澄. 老部长的思锋与笑意. 国盛战略|微信公众号, 2024-10-06.
- 北京日报社. 北京日报社建立40周年纪念文集.
- 北京杂文学会. 北京杂文奖评选材料.
- 徐惟诚. 北京杂文选萃丛书第三辑序言.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