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陆家嘴

克服公有制企业改革的误区:民主与监督的双重保障

公有制企业改革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议题。近年来,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阻碍了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也引发了社会对改革方向的担忧。本文将深入探讨公有制企业改革中的重要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旨在为改革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路径。

一、民主管理的误解:从“鞍钢宪法”到“所有者到位”

公有制企业改革中,一个普遍的误区是将民主管理简单地理解为“鞍钢宪法”式的工人群体参与管理,或者认为只要“所有者到位”就能实现民主管理。

1. 鞍钢宪法并非民主管理的典范: 鞍钢宪法强调工人参与管理,但其本质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并非真正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核心在于所有者拥有决策权,并通过投票等方式决定企业发展方向。

2. 所有者到位并非民主管理的保证: “所有者到位”的理论认为,只要人民群众作为所有者参与企业管理,就能解决国有企业腐败问题。然而,现实中,国有企业股东大会往往沦为“橡皮图章”,无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3. 真正的民主管理需要制度保障: 公有制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民主管理制度,包括完善的投票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监督制约机制等,才能真正实现所有者对企业的有效管理。

二、监督制约的缺失:从“一把手”专断到“所有者缺位”

公有制企业改革中,另一个重要误区是忽视了对企业管理者的监督制约,导致“一把手”专断、腐败现象频发。

1. 监督体制形式主义严重: 现有的国有企业监督体制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所有者被置于监督制度之外,无法有效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行为。

2. 经营管理制度漏洞多: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监管人员权力不受制约: 对国资监管人员的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导致监管失职、甚至与企业管理者勾结,共同侵害国有资产。

4. 监督制约需要多元化: 公有制企业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监督制约机制,包括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外部审计、法律监督等,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三、改革方向的迷思:从“混合所有制”到“政企分开”

公有制企业改革中,还存在一些对改革方向的误解,导致改革措施缺乏针对性,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1. 混合所有制并非搞好国有经济的必备前提: 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方式,但并非唯一的路径。改革的关键在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而不是简单地引入非公资本。

2. 政企分开需要科学界定:政企分开是改革的重要目标,但需要科学界定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避免政府过度干预企业经营,也避免企业利用政府资源谋取私利。

3. 反对政府干预需要辩证理解: 政府在公有制企业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发挥引导、监管、服务等职能,但干预方式要科学合理,避免过度干预。

四、改革路径的探索:民主与监督的双重保障

克服公有制企业改革的误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股东大会制度,赋予所有者真正的决策权,并通过信息公开、监督制约等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

2. 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监督制约机制,包括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外部审计、法律监督等,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3. 科学界定改革方向: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据不同企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避免一刀切。

4.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要转变职能,从直接管理企业转变为引导、监管、服务企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结语:

公有制企业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克服改革中的误区,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推动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 Read more <<<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