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广 · 2024-09-30 · 来源:乌有之乡

防止经济危机必须坚持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道路,过剩危机发生时应逐步消化。中国货币政策问题何在?中国并没有像一些认识所说的那样滥发货币。经济界人士根据M2迅速膨胀的现象,指出中国货币急剧扩张并不符合事实,原因在于通行的理论对货币的定义是错误的。

一、重新定义货币概念

M2的主体是存款,包括派生存款,而存款是资产。根据马克思和20世纪古典学派的分析,货币量就是发行的货币量,即作为流通手段即交易、支付手段的现金货币总量。今天的基本货币量 = 央行发行的货币量 = 流通中现金 + 记账货币。“基础货币”、M1、M2、M3等概念是虚构的概念。

具体而言,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供应量 =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发行”(中央银行以外的现金) + 超额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 “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公众持有的通货) – 法定存款准备金 – 央行债券。

多年来,中国央行货币供应量都是缓慢增长。货币政策的问题在于,一直要求金融机构多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而未能根据公有制应当为主体的导向,有效支持国有、集体企业,以及充分支持医疗困难和低收入家庭的教育等问题。

二、物价上涨的真正原因

中国虽过去没有滥发货币,但要反对激增货币的主张。没有滥发货币,物价为何上涨?日本医学诺奖得主指出,对教科书(和论文、指南)写的东西不要相信。政经教材不符合资本论原意与现实的表述比比皆是。

货币发行量与物价的必然联系,是贵金属本位制时期的货币流通规律,不符合信用货币流通规律。从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及其现代化形式推导出的物价膨胀的基本机制是:“社会交易支付需求持续显著超过可交易对象 + 货币流通速度(超出想象)加快或货币供应量增加为条件”。

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异常增加主要原因是经济周期中的经济过热,深层根源是经济的内在矛盾。货币发行量与物价没有必然联系的案例较多。美国金融危机期间疯狂扔货币,物价却持续稳定。

三、结论与建议

总之,中国货币政策的优化需要更加注重公有制的导向,有效支持国有、集体企业,并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的需求。此外,需要重新审视货币理论,避免将货币发行量与物价上涨直接挂钩,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复杂机制。

参考文献:
1. 《M2是伪概念——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货币量统计定义再界定》
2. 《马克思货币观视角下当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仅澄清了金融理论与实践中的主要误区,还提出了对未来政策制定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


>>> Read more <<<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