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72年,《产经新闻》一篇名为《中国为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而猛烈冲击》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为了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结算方式改为人民币。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历史事件,揭示人民币国际信用提升的背后故事。
主体
1. 文化大革命后的经济恢复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然而,在文革结束后,中国政府迅速投入到经济恢复中。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改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2. 人民币结算的尝试
为了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中国开始尝试将贸易结算方式改为人民币。1972年,在春季的广州交易会上,中国与西德、英国、法国和瑞士等四国的贸易结算方式改为人民币。此后,中国又在秋季交易会上进一步扩大了这一举措。
3. 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信用高
在新加坡,中国银行分行的信用得到了外国人的高度评价。当新加坡政府对当地中国银行分行以“流动性储备过少”为理由索赔时,中国银行立即充实了汇款和流动性资金,从而提高了人民币的信用。
4. 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
通过以上措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1970年,中国在伦敦建立了人民币的行市,并在香港的中国系统银行开设了以人民币为后盾的定期存款。这些举措都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结论
1972年,《产经新闻》报道的中国为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而采取的措施,展示了我国在文化大革命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决心。通过与国际接轨,我国在贸易结算方式上取得了突破,提高了人民币的信用和国际地位。这一历史事件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产经新闻》1972年:《中国为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而猛烈冲击》
[2] 参考消息1970年10月14日第一版:《日报报道:英、法、西德、瑞士四国同我贸易已用人民币结算》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