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借助AI完成课程论文、毕业论文。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术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和质量挑战。

AI写作成为大学生论文“新宠”

据2024年9月9日发布的报道,自2022年OpenAI推出ChatGPT以来,AI逐渐渗透进中国高校的论文写作领域。特别是2024届毕业生,成为了第一批大规模使用AI撰写论文的群体。学生们借助AI工具完成论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尤其是在时间紧张的期末阶段,通过AI可以极大提升写作效率。

效率提升背后的伦理和质量挑战

然而,AI写作也带来了学术界的伦理和质量挑战。AI生成的内容往往呈现出“大话、套话、车轱辘话”的特征,缺乏深入的研究意义。毕业论文的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AI味儿”,越来越难闻到“人味儿”。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侯毅凌教授在给研究生开题时,明确警告学生不要使用AI写作。她表示,AI写作的突出问题是“假大空”,没有实质性的研究贡献。这种批评揭示了AI生成内容无法替代人类思考和创造力的局限性。

教师与学生陷入“无序状态”

面对AI写作的普及,高校和教师们开始采用AI内容检测工具来应对。然而,这种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却屡屡受到质疑。出现了“明明用了AI但检测率不高,没用AI却被判定为AI”的现象。

中国政法大学的王敬雅老师指出,AI写作的检测方法成了一种“玄学”。一些高校对生成式AI的检测要求已降至15%甚至更低,学生们为了应对这种“玄学”般的检测,不得不采取翻译转换等各种“降AI率”技巧,甚至催生了一个新兴市场——人工降AI率服务。

教育界反思评价方式

在教育和AI的博弈中,部分教师主张通过更有意义的评价方式来应对挑战。例如,减少课外作业,更多关注课堂内手写作业和口试等传统方法。

侯毅凌教授认为,AI无法替代“思维的跳跃”和创造力。她举例说,在田余庆先生的经典作品《东晋门阀政治》中,作者通过梳理大量史料,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实现了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深入分析。这种“跳跃”的能力正是教育应培养的核心。

结语

AI写作在高校的普及,既带来了效率提升,也引发了伦理和质量挑战。教育界应积极反思评价方式,关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以应对这一挑战。


本文由新华社报道,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Read more <<<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