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时代的娃哈哈,正经历着一场关于“传承”与“变革”的艰难抉择。 全员持股制度,曾是娃哈哈集团凝聚力的象征,也是员工财富增长的引擎。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个曾经的“大动脉”如今却成为宗馥莉改革路上的绊脚石,引发了员工的不安和质疑。

入股娃哈哈,借钱也要买

1999年的改制,让娃哈哈集团的员工成为股东,共享企业发展红利。当时,员工们可以用1元/股的价格购买股份,并享受丰厚的回报。一位老员工回忆,他曾一口气买下45万股,一年分红就能拿到36万元。

这种“全员持股”的模式,不仅让员工收入大幅增长,也为娃哈哈集团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2007年的“达娃之争”,员工们一致站在宗庆后这边,共同抵御了法国饮料巨头达能的收购企图。

全员持股的红与黑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娃哈哈的“全员持股”制度也暴露出了弊端。员工收入主要依靠分红,而分红机制与绩效不挂钩,导致能力强、晚入职的员工收入并不一定高,也滋长了员工的惰性,影响了企业效率。

2013年后,娃哈哈集团发展放缓,新消费品牌崛起,娃哈哈员工收入优势不再。一些员工开始质疑全员持股制度的公平性,认为它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

宗馥莉的改革与员工的不安

宗馥莉接班后,开始对娃哈哈集团进行改革,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调整全员持股制度。她取消了“干股分红”,将分红与个人岗位绩效挂钩,引发了部分老员工的强烈不满。

他们认为,宗馥莉的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也改变了娃哈哈集团的“公平精神”。他们要求重新追溯宗庆后在世时实施的股份回购方案的正当性,希望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

娃哈哈的未来:传承与变革的平衡

宗馥莉时代的娃哈哈,正面临着传承与变革的双重挑战。如何平衡老员工的利益诉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找到一条既能保持娃哈哈的“公平精神”又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道路,将是宗馥莉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场关于“全员持股”的争议,也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平衡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如何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股权激励机制? 娃哈哈的未来,或许也将成为中国企业改革的缩影,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注:本文仅为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的新闻报道,不代表任何观点或立场。)


>>> Read more <<<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