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月工程的艰辛与成就

嫦娥六号总设计师胡浩在接受采访时坚定地表示:“中国人一定会站在月球上!”这位从事航天事业40年、探月工程20年的专家,对中国的探月工程充满信心。从零起步,中国探月工程从跟跑、并跑到现在的领跑,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胡浩回忆道:“能够如期实现,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

从嫦娥五号评审会开始,就有专家现场表示反对,因为“那个方案太复杂,并环环相扣,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边都无法实现”。面对质疑,探月团队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中国人“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嫦娥六号的“打水漂”技术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方式回到地球,即人们俗称的“打水漂”。胡浩对此不无自豪,因为这个方法只有中国在用。为了确保嫦娥六号的返回精度,让返回舱能精准降落在着陆点,技术人员通过“穿过大气,再出大气层,再再入大气层”的过程来减小它的速度,并对抗它的烧蚀程度。这实际上就是利用大气来减速,以降低嫦娥六号返回舱再次再入大气层的速度和过载。

经过两次再入过程,返回舱的过载已经减小到人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也是在为后续载人登月创造一些条件。在月球上能够可靠稳定地着陆、能稳定可靠地上升、能够在月球轨道上实现可靠地交会对接……“这些都是为后续工程在铺路,以后载人登月也会用到这些技术”。

未来的探月计划

接下来,2026年将发射嫦娥七号,2028年将发射嫦娥八号,2030年中国将实现载人登月……谈及未来,胡浩充满信心。探月不仅仅是为了圆梦,更是为了让探月技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人民。“中国人一定会站在月球上。探索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最终的目的,一定是增进人类福祉,让老百姓能够受益,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件事是毋庸置疑的。”

胡浩强调,探月工程的成功不仅代表着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梦想。他坚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人最终会站在月球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 Read more <<<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