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倪培民:如何从“功夫”角度诠释儒家思想?——新闻稿

中新社旧金山9月22日电题:如何从“功夫”角度诠释儒家思想?

——专访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倪培民

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儒家思想也可从“功夫”的角度诠释。怎样帮助西方人更好理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如何更好地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倪培民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探讨上述话题。

从“为生活所迫”到“上下求索”

倪培民教授的哲学学习和研究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他从小受到“文革”冲击,陷入迷茫,后来又因高压触电致残,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在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曾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的刘潼福先生,并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哲学著作。恢复高考后,他如愿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并专注于古希腊和近代西欧哲学的研究。

“功夫”视角:解读儒学的新路径

倪培民教授认为,儒学本质上是一个功夫体系,他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也以从“功夫”的角度来系统地诠释儒家思想为主。他将“功夫”定义为“生活的艺术”,认为儒家学说最终目的在于达到艺术人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人生作出道德约束。

“功夫”视角的优势:

  • 更准确抓住了儒学的核心: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功夫”视角将儒学视为一种实践性的学问,更能体现其核心价值。
  • 更能统合儒学本身的各个维度: 儒学包含了道德、政治、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而“功夫”视角可以将这些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 更能帮助西方人理解儒家思想: “功夫”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也广为人知,通过“功夫”视角,可以帮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实践性和艺术性。

帮助西方人理解中国哲学的有效方法:

  • “换眼镜”: 指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的“功夫”取向,帮助西方人跳出西方主流哲学的框架,按照中国哲学本身的特点来理解中国哲学。
  • “照镜子”:通过东西方对比,让学生看到区别,激发思考。
  • “解压缩”: 剥茧抽丝地分析、引申,让文本中蕴含的可能性尽量展开。
  • “联系实际”: 与现实世界的状况联系,与人的实践生活联系,让学生和读者认识到他们所学的东西是与现实生活有关的。

中国哲学如何更好地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倪培民教授认为,中国哲学要更好地发声,最根本的就是对中国哲学本身进行梳理,揭示其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对其做出现代的诠释。他强调,中国哲学应该以其独特的“功夫”视角,展现其实践性和艺术性,并与现实世界和人的实践生活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结语:

倪培民教授的“功夫”视角为解读儒家思想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帮助西方人理解中国哲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相信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哲学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


>>> Read more <<<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