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当今内卷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回顾1980年代,人们常常将其描绘成一个纯真浪漫、思想解放、充满机遇的年代。然而,当我们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时,却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隐忧。本文将基于戴哲老师的讲座内容,对高晓声小说《陈奂生上城》进行再解读,揭示1980年代乡村故事的转折与隐喻。
正文:
一、1980年代乡村故事的转折与隐喻
戴哲老师在讲座中首先宏观地呈现了19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社会的剧变,从沉浸在小生产者之梦的乐观主义,到经济至上的拜金主义、城市至上的贱农主义的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戴哲老师进一步对《陈奂生上城》进行生动细致的文本细读。
陈奂生的故事体现了城乡差异扩大的趋势、小生产者“将本求利”原则的失效,预示了农民和乡村那并不光明的未来。这些都体现了作家高晓声对于“现代化”的担忧和反思,超越了他的同时代人。
二、乡村视野与六种农民形象
戴哲老师的研究视角从乡村切入,梳理出1978年至2016年这一时间段内的六种农民形象,分析其与社会历史变迁的关联。其中,陈奂生属于“进城的小生产者”这一类型。
三、1980年代的小生产者梦想
在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生活看似幸福美满。然而,这种田园式的生活与现代化追求存在矛盾。戴哲老师指出,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乡村出现了一些困难,如卖粮难等,导致自足的小生产者状态改变。
结语:
戴哲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1980年代乡村故事的视角。通过对《陈奂生上城》的再解读,我们认识到这一时期乡村故事的转折与隐喻,以及农民形象在历史变迁中的变化。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历程、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