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悄然渗透高校论文写作:师生陷入“无序状态”
AI 正在改变高校的论文写作生态。随着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借助 AI 完成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这一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学术伦理和论文质量的担忧,也让高校师生陷入了一种“无序状态”。
AI 写作的“公开秘密”:效率提升,但“人味儿”消失
从今年春天开始,许多高校教师发现,AI 已经悄然渗透进学生学业的核心考察环节。学生们借助 AI 工具完成论文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尤其是在时间紧张的期末阶段,AI 可以极大提升写作效率。
例如,一位名为楚楚的学生表示,借助 AI 工具,她可以快速筛选出最有用的资料,并生成论文框架和提炼后的内容,将原本需要三四天才能完成的文献阅读工作缩短至两个小时。法学系学生周冉则在初稿被批评“非常差”后,借助 AI 工具顺利通过了毕业论文。
然而,AI 写作也带来了学术界的伦理和质量挑战。AI生成的内容往往呈现出“大话、套话、车轱辘话”的特征,缺乏深入的研究意义。毕业论文中弥漫着浓浓的“AI 味儿”,越来越难闻到“人味儿”。
检测 AI 率成“玄学”:师生陷入博弈
为了应对 AI 写作的普及,高校和教师们开始采用 AI 内容检测工具。然而,这种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却屡屡受到质疑。
一些学生反映,明明使用了 AI,检测率却不高;而一些完全没有使用 AI 的学生,却被判定为 AI 写作。更有甚者,一些学生使用 AI 写作后,检测率在一段时间内居高不下,但随后又迅速下降;而另一些学生则完全没有使用 AI,检测率却始终居高不下。
这种“玄学”般的检测结果让学生们陷入焦虑,不得不采取各种“降 AI 率”技巧,甚至催生了一个新兴市场——人工降 AI 率服务。
反思教育和评价方式:AI 无法替代“思维的跳跃”
面对 AI 写作带来的挑战,高校和教师们开始反思教育和评价的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的王敬雅老师指出,AI 写作的突出问题是“假大空”,没有实质性的研究贡献。她认为,AI 无法替代“思维的跳跃”和创造力,这种“跳”的能力正是教育应培养的核心。
以田余庆先生的经典作品《东晋门阀政治》为例,作者基于对文化的理解和对政治的敏感性,从大量史料中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并分析了当时的门阀世家如何以自己的关系网络影响当时的政治格局。这种“跳”的能力是 AI 无法做到的。
未来方向:更注重课堂互动和创造性思维
面对 AI 写作的挑战,高校和教师们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教育和评价方式。
部分教师主张通过更有意义的评价方式来应对挑战,例如减少课外作业,更多关注课堂内手写作业和口试等传统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考。
同时,高校也需要加强对学生学术诚信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AI 工具,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AI 的出现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利用 AI 工具促进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是高校和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