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4年以来,大模型厂商在各大平台展开了激烈的拉新拼杀,广告投放遍布线上线下,成本高昂。本文将深入分析这场拉新大战,揭示赢家并非仅限于Kimi。

自2024年以来,大模型厂商在各大平台开启了烧钱大战,广告投放铺天盖地,从线上甚至烧到了地铁、机场广告牌。这场拉新拼杀背后,留存率成为各大厂商的一道难关。

据了解,今年以来,大模型相关的广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B站、小红书、抖音的信息流广告,到地铁、写字楼和机场的广告牌,甚至是纽约时代广场,都可见大模型广告的身影。其中,头部AI厂商及市面常见AI产品已全部入局,如星野、月之暗面、Kimi、智谱清言、豆包等。

凤凰网科技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这些厂商的年度合计投放金额保守估计已上亿。而Kimi背后的月之暗面,更是被业界称为最能烧钱的AI公司。但据业内人士分析,行业平均出价范围在10-15元,Kimi并非唯一赢家。

Kimi的成功并非完全来自于效果广告的高出价,更在于其找对了赛道、心智与效果的双重建设。同时,Kimi在B站入局较早,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人群,因此用户侧心智感知更为强烈。

除了B站,小红书也是AI厂商们正在试图开拓的一大流量来源。然而,行业普遍认为目前小红书的AI内容商业化氛围较差,原因在于负责AI行业的一线销售不够专业,缺乏服务能力。

尽管烧钱大战火热,但用户留存率低成为各大厂商面临的一大难关。如何找到精准且有经济性的引流模式,成为各家大模型厂商所想到的解决方案之一。

Kimi选择B站作为主阵地,看中了一线高知年轻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的覆盖,并将这一群体视为自己的种子用户。而这一群体也是目前各大厂商最看好的客群。

不同于国外市场,习惯了推荐算法的中国大学生们对信息聚集诉求并不强烈,具体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教程是使用AI工具时的首要需求。因此,AI大模型公司需要为自家大模型造势,吸引AI行业从业者基于自家模型开发更多应用场景。

总之,大模型市场拉新拼杀背后,赢家并非仅限于Kimi。在烧钱营销的同时,各大厂商还需关注用户留存,寻找健康的发展模式,以摆脱对资本的依赖。

【结语】
大模型市场拉新拼杀如火如荼,但行业竞争激烈,赢家并非唯一。各大厂商在烧钱营销的同时,还需关注用户留存,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在AI大模型市场这片蓝海中,谁能笑到最后,还需拭目以待。


read more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