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引发了版权法领域的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围绕大模型训练、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以及侵权责任的承担。针对这三个核心议题,本文通过解析回归实践,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思路。以下是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权问题的解析:

1. 模型训练阶段:版权责任豁免问题的思考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全产业周期中,模型训练阶段是版权问题的起点,受到广泛关注。这一阶段的核心争议集中在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作品进行模型训练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模型训练过程中的作品利用行为能够得到版权法上的豁免。

  • 探讨的前提:侵权责任豁免的讨论应基于侵权行为的明确认定。实践中,模型训练过程中的作品利用行为是否属于版权法规制的范畴、是否涉及破坏技术保护措施或删除权利管理信息、以及在作品学习阶段的复制行为是否受到版权法的规制,这些问题目前仍未达成共识。

  • 国际竞争环境:模型训练的版权规则设计还需考虑国际层面的产业竞争制度环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模型训练的版权要求存在差异,可能影响大模型厂商的全球发展环境。

  • 现行立法:我国《著作权法》在“权利的限制”部分对于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规定无法直接适用于大模型训练问题。然而,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意见为合理使用提供了一定的适用可能性,表明在特定情况下,模型训练可能被视为合理使用。

  • 未来方向:为平衡版权保护、激励创作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需要设计更为平衡和科学的制度框架。考虑到国际竞争环境,可能需要设计具有实操性的版权人退出、保护机制,以在模型训练阶段给予作品权利人一定的权利保护。

2. 内容输出阶段:生成物可版权性问题的分析

在内容输出阶段,讨论的焦点转向人类利用大模型生成的内容是否构成版权法下的作品。核心争议在于,生成内容是否体现了人类的独创性贡献,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版权法保护的对象。

  • 争议聚焦:实践中,法律层面对于版权作品的认定标准较为一致,认为作品需要体现自然人的独创性贡献。在人类辅助生成的内容中,独创性贡献是判定版权保护的关键。

  • 案例实践: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国内首例“AI文生图”案的判决明确指出,AI生成内容本质上是使用者辅助创作的结果。在生成过程中,使用者通过提示词构思、模型数值设定以及对生成物的多轮选择和修改,体现出独创性贡献。

综上所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版权问题涉及复杂的技术、法律和伦理考量。通过深入分析和案例研究,可以逐步形成更为明确的规则和指南,以适应这一新兴技术带来的挑战。


read more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