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4年5月16日 – 清晨的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鸟鸣清脆,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与以往不同的是,在长枪短炮的中老年摄影爱好者队伍中,赫然出现了一群年轻的身影。他们手持专业相机,专注地捕捉着鸟儿的身影,与身旁的老法师们交流着拍摄技巧,俨然已是这个“打鸟”圈子中的一份子。
“打鸟”,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猎杀鸟类,而是指使用专业摄影器材,捕捉鸟类精彩瞬间的摄影活动。近年来,这一原本属于中老年人的爱好,正悄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据了解,不少00后为了购置专业的摄影器材,不惜花费数万元,只为在公园里寻觅那些灵动的身影。
“入坑”:从好奇到痴迷
“最初只是觉得好玩,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发拍鸟的照片,觉得特别漂亮,就想自己也试试。” 22岁的北京大学生李明(化名)坦言,自己“入坑”纯属偶然。他花费近两万元购买了一台佳能R6 Mark II相机和一支适马150-600mm镜头,正式加入了“打鸟”大军。
“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只能跟着公园里的老法师们学习。他们都很热情,会教我怎么设置参数,怎么寻找鸟的踪迹。” 李明说,随着拍摄经验的积累,他逐渐体会到了“打鸟”的乐趣。“当你成功捕捉到一只罕见鸟类的精彩瞬间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除了李明,越来越多的00后也纷纷加入了“打鸟”的行列。他们通过社交媒体、摄影论坛等渠道,分享自己的作品,交流拍摄心得,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打鸟”群体。
“烧钱”:爱好背后的经济账
“打鸟”并非一项廉价的爱好。一台专业的相机和镜头,动辄数万元。此外,还需要购买三脚架、迷彩服、观鸟镜等辅助设备,以及定期维护保养器材的费用。对于经济尚未独立的00后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确实挺烧钱的,但我觉得值得。” 李明表示,自己平时会兼职做一些摄影工作,来补贴“打鸟”的开销。“这不仅仅是一个爱好,也是一种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方式。通过‘打鸟’,我学会了摄影技巧,了解了鸟类知识,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像李明一样能够负担得起高昂的器材费用。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00后,会选择购买二手器材,或者租借相机和镜头。还有一些人则选择“曲线救国”,先从拍摄公园里的常见鸟类开始,逐步积累经验和资金,再升级自己的装备。
“破圈”:传统爱好的新生
“打鸟”这一传统爱好,在年轻人的加入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00后们不仅带来了新的拍摄技术和视角,也为这个圈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前‘打鸟’圈子里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大家交流的方式比较传统。现在有了年轻人的加入,大家会通过微信群、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信息,交流更加便捷高效。” 一位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打鸟”多年的老法师表示,年轻人的加入,也让这个圈子更加多元化。
此外,00后们还积极参与到鸟类保护的宣传活动中。他们通过拍摄鸟类照片,制作科普视频,向公众普及鸟类知识,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热衷”:多重因素驱动的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00后热衷于“打鸟”这一看似与他们生活格格不入的爱好呢?
- 自然之美: 城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让许多年轻人渴望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打鸟”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机会,让人们在观察鸟类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 摄影乐趣: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打鸟”不仅可以锻炼摄影技巧,还可以捕捉到鸟类独特的瞬间,满足人们的创作欲望。
- 社交需求: “打鸟”是一个社交活动,让人们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爱好,交流经验。
- 精神寄托: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年轻人感到焦虑和迷茫。“打鸟”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让人们可以专注于眼前的目标,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 技术进步: 摄影器材的不断进步,使得“打鸟”变得更加容易。轻便、高画质的相机和镜头,让年轻人可以轻松地捕捉到鸟类的精彩瞬间。
- 环保意识: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鸟类保护。“打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鸟类,提高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挑战”:伦理与责任
尽管“打鸟”作为一种爱好,具有诸多积极意义,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 伦理问题: 一些摄影爱好者为了拍摄到更好的照片,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手段,例如使用诱饵、干扰鸟类生活等。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伦理道德,也可能对鸟类造成伤害。
- 安全问题: 在野外拍摄鸟类,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例如,可能会遇到野生动物的攻击,或者发生意外事故。
- 法律问题: 一些珍稀鸟类受到法律保护,未经许可拍摄这些鸟类,可能会触犯法律。
因此,在“打鸟”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伦理道德,尊重鸟类的生存权利,注意自身安全,遵守法律法规。
“未来”:可持续的爱好
“打鸟”作为一种爱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只要我们能够遵守伦理道德,尊重鸟类的生存权利,注意自身安全,遵守法律法规,就可以让“打鸟”成为一项健康、积极、可持续的爱好。
未来,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打鸟”将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打鸟”活动的管理和引导,规范摄影行为,保护鸟类资源,让“打鸟”真正成为一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爱好。
专家观点:
中国鸟类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正旺表示:“年轻人参与‘打鸟’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他们对自然、对鸟类产生了兴趣。但同时也要注意,‘打鸟’不能干扰鸟类的正常生活,更不能伤害它们。希望大家在享受摄影乐趣的同时,也能为鸟类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结语:
00后“怒砸”两万混入公园中老年阵营,热衷“打鸟”的现象,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摄影的追求,以及对社交的需求。这一现象也为“打鸟”这一传统爱好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享受摄影乐趣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遵守伦理道德,尊重鸟类的生存权利,注意自身安全,遵守法律法规,让“打鸟”真正成为一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爱好。只有这样,才能让“打鸟”这一爱好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 《中国鸟类图鉴》
- 《鸟类摄影技巧》
- 中国鸟类学会官方网站
-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官方网站
- 36氪相关报道
(完)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