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经典《芙奴传》重返舞台,传承与创新交织演绎爱情传奇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10月10日晚,四川大剧院锣鼓阵阵,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四川省川剧院精心打造的川剧经典大幕戏《芙奴传》,在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中惊艳亮相,为成都戏迷带来了一场深入人心的弹戏表演。舞台上,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生动的表演以及川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观众掌声连连。
《芙奴传》源自清代初年叶时章所作《琥珀匙》传奇的演变之作川剧《苦节传》,是传统川剧“弹戏四大本”之一。1956年更名为《芙奴传》,并于当年成为中国川剧团赴东欧四国访问演出的重要剧目,展示了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此次《芙奴传》的重排,由曾明祥担任整理改写工作,丁乙导演,邱永和作曲,梅花奖得主刘谊、肖德美,以及兰家富、万多等优秀川剧演员主演。该剧通过得画、遇琴、游湖、罹祸、逼院、写传、卖传、哭墟、情聚等精彩篇章,将陶芙奴与席贤春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与情感的双重盛宴。
传承经典,创新演绎
在演出开始前,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了剧中女主角“陶芙奴”的扮演者——梅花奖得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主任刘谊。她坦言:“这个戏应该有40年没在成都演过了,我都没有看过。”谈及时隔数十年后重排《芙奴传》的初衷,刘谊有着自己的考量:“作为教学单位,我们为什么要恢复传统戏?我认为,戏曲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经典大幕戏,这些剧目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师的师资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这些大戏排演之后,还可以拆分成多个折子戏,作为教学剧目传承下去。”
刘谊透露,相比老版本的《芙奴传》,此次重排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创新性的改变。“比如,除了弹戏之外,川剧昆、高、胡、灯四种声腔也都融入其中。尤其在第六场‘写传’中,我们还特别用了高腔曲牌《香罗带》去表达人物的心情,最后又回到了弹戏,这样的处理让角色更加丰富立体。”
剧中男主角“席贤春”的扮演者、梅花奖得主的肖德美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此次《芙奴传》中不少角色,包括众多演职人员,均由川艺师生共同担纲,这也体现了川剧“传帮带”“老带新”的传统。“我们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还在剧情、节奏和表演上进行了提升,使整部作品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他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弘扬惩恶扬善的价值观和正确的爱情观。
多元化表达,丰富舞台呈现
作为经典弹戏,《芙奴传》还囊括了生旦净丑多种行当,演出过程中笑点与泪点并存,不断牵引观众心弦,备受好评。导演丁乙直言:“在重排《芙奴传》的过程中,我们既传承传统、尊重传统,又融入了一些新元素,通过声腔的丰富多元化、舞美与灯光的精心设计、领衔主演的精彩表演以及剧情与唱段的调整,让观众在欣赏传统和经典的同时,也能够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到丰富的剧场性、舞台性。”
他高度肯定了一众演员的表演,尤其是刘谊和肖德美的精湛演技:“他们表演功底深厚,唱腔表现突出。特别是在第二场‘遇琴’中,两人表现男女情窦初开的场景时,那种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此次《芙奴传》的成功亮相,也坚定了刘谊传承经典剧目的信心,她计划在未来挖掘更多川剧传统戏,以飨观众,为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肖德美还特别强调了四川第二届川剧汇演对助推川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相比第一届,参与的剧团、剧目、演员的数量都有所增加,演出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传统剧目、新编剧目、新创现代戏以及经典折子戏等,希望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能够了解并喜爱上中国优秀的戏曲文化、传统文化。”
结语
此次《芙奴传》的成功复排,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川剧盛宴,更体现了川剧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新面貌。相信在未来,川剧艺术将继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更多人带来艺术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