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四川博物院《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1990年广元中子铺遗址发掘现场的照片。展厅中的第一个单元,便展出了该遗址出土的、距今约7000-6000年的细石器。这些细石器与蜀道有什么关系?
9月24日下午,曾参与中子铺遗址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蜀道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王仁湘,带来《大蜀道的前世传奇 彩陶、细石器与玉器交相辉映》讲座,讲述前蜀道上的文化交流。
细石器:穿越前蜀道的文化交流
广元中子铺遗址细石器作坊遗址的发现,是比彩陶时代更早的文化交流的实证,这也是前金牛道上的一个重要考古发现。约30年前,工作于皇泽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唐志工在考古调查的时候,登上了中子铺的三脚蟾。地面上有许多黑色的小石块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一定考古知识积淀的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不寻常的发现,于是立刻上报相关部门。
在单位的安排下,王仁湘赶到中子铺,看到了标准的细石核和细石叶,确认这里发现了细石器遗址。后经过发掘,确认了三脚蟾山顶有一座古老的细石器制造场,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中子铺的细石器类型丰富,制作技术较为成熟。石核、石叶等形态较为固定,都有比较明确的用途,是独具特点的细石器文化遗存。
彩陶与玉琮:揭示区域文明间源远流长的交流
四川茂县波西遗址出土彩陶上的鱼纹,与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双点穿圆彩陶纹样的接近,揭示了江源地区约6000年前与中原的文化认同。王仁湘指出,这与江源区域的地理位置有关:它是黄河与长江间交流的重要通道,是蜀道之前的前蜀道。
根据玉琮的形态,可将其分为东、西两种系统。东部以良渚文化的分射琮为代表,而西部则以齐家文化的连射琮为代表。古蜀时期的玉琮虽然出土了分射琮,但更多的是与齐家文化有关的连射琮。
古蜀玉琮的发现,不仅透露了玉琮在良渚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在后世的影响,而且揭示了古代区域文明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
前蜀道的文化遗产与历史脉络
细石器时代遗存,见证了历史向前发展的脉络。因为在此之后,陶器与农耕开始出现,磨光石器开始取代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定居与村落开始出现。这些细石器最早出现的契机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穿越前蜀道,来到了广元中子铺遗址和眉山莲花坝遗址?
“细石器在古蜀故地一定还有更广泛的分布,等待着考古学家去发现。”王仁湘说。
展览与文化传承
四川博物院联合川陕甘渝“蜀道沿线三省一市”,以及北京、天津、辽宁等地相关文博单位所策划推出的《雄关古道 经纬中华——大蜀道上的天地人与中国精神》,由三大临展厅组成2000平方米展陈空间,以文物+图片+场景复原+多媒体影像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大蜀道的魅力。在此,观众能够看到来自故宫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珍藏的蜀道主题相关文物近40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8件/套。
这样的展览不仅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痕迹,让人感慨万千。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