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换增长,AI产品的流量玩法还能走得下去吗?
引言: 2024年,国内AI产业的竞争逻辑被一家大模型企业改变了。Kimi的爆火,为全行业的爆款焦虑找到了答案——通过投流推动用户增长。当所有人都参与到这场营销游戏,给国内大模型市场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半年过去了,重新审视这一策略,就会发现:当用户增长成为衡量AI产品的重要指标,大模型产品的竞争正在重新回到移动互联网的逻辑里——用户和流量的争夺。烧钱换增长,AI产品的流量玩法还能走得下去吗?
Kimi的爆火,改变了竞争逻辑
今年2月,Kimi的访问量开始突然暴涨,当月访问量为305万,环比1月翻倍。3月,Kimi流量直接上升到1261万,增长321.58%。此后,Kimi流量一直维持在2000万以上。Kimi的爆火,为国内大模型行业找到了一个清晰的增长道路——投流。
投流策略对行业的影响是显著的。根据AI产品榜数据,2月国内AI应用访问量前10名的产品中,只有Kimi和智谱清言流量在增长,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但到了3月,情况完全发生了变化。3月国内AI应用访问量前10名的产品流量全部出现增长,其中9家访问量增速40%以上。这意味着,包括百度文言一心、阿里通义千问等一众AI产品均加入了买量大军。
胜利的天平向大厂倾斜
在流量的竞争逻辑下,大厂们有天然的用户池和充足的营销预算,更有能力打赢这场用户争夺战争。抖音豆包的崛起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抖音豆包从今年5月开始进行大规模投放,仅用6天时间,就从免费榜第112名飙升至前10名,并在6月11日登顶免费榜总榜。在移动端,豆包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在网页端,豆包与Kimi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由于优质的流量池选择有限,大模型公司的获客成本也在不断增长。据智能涌现报道,Kimi在B站给出的CPA(CostPer Action,用户转化人均成本)报价,高达30元左右。这意味着,Kimi每通过B站获得一名注册用户,起码要支付30元的费用,较半年前增长近两倍。
付费率,才是AI产品的北极星
在产品开发中,有一个概念叫“北极星指标”。这是衡量产品好坏最核心的指标。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北极星指标一直在发生变化。PC互联网的北极星指标是UV和PV,到了移动互联网,北极星指标变成了月活、日活和时长。
AI产品与移动互联网产品不同,AI没有创造新的场景,也没有所谓的网络效应,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效率提升。说白了,现在的AI产品更像是生产力工具。这点也能从用户留存上看出来。目前,AI产品的留存率远低于移动互联网产品。
除了工具属性带来的低留存外,AI产品的商业模式也与移动互联网“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的模式完全不同。截至目前,AI产品的主流商业模式是订阅。无论是订阅模式还是基于结果付费,都说明了在基于效率提升的逻辑下,AI产品的用户本身就具备巨大的商业化空间。所以,付费率、复购率等,才是AI产品的北极星指标。
结论:
烧钱换增长,固然为Kimi带来了足够多的关注度,也让其陷入了与大厂的流量竞争。更重要的是,过多关注用户规模,可能会让Kimi距离AI产品的北极星指标越来越远。在AI产品竞争中,最终的胜者,将是那些能够找到有效付费模式,并持续提升产品价值的公司。
参考文献:
- 钛媒体:烧钱换增长,AI产品的流量玩法还走得下去吗?
- AI产品榜:国内AI应用访问量前10名产品流量数据
- AppGrowing:抖音豆包投放数据
- SimilarWeb:Kimi和抖音豆包网站访问量数据
- 智能涌现:Kimi在B站的CPA报价
- 红杉资本:生成式AI产品用户留存率数据
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