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破圈”:新生刊物《北京文艺评论》亮相,聚焦时代与审美

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也是一剂良药,它引导创作、促进精品、提升审美,是文艺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日,一本专业的文艺批评刊物——《北京文艺评论》在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开幕式上首发亮相,引发业界关注。这本由北京出版集团主管、主办的双月刊,脱胎于国内纯文学杂志《十月》,旨在以世界视野审视中国当代文艺批评,推动批评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促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批评理论话语体系建设。

《北京文艺评论》的创办,旨在打破学科、文类的界限,在更广泛的大文艺、大文化视野里,看待新时代正在生成的各种各样新的艺术表达形态、方式和风格。该刊物主张“破圈”,突破学科的象牙塔,拓展文艺批评的行动边界,将批评视作与创作同等重要的文学写作,欢迎文风新颖、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艺批评。

“破圈”的背后是时代的需求

当下,信息爆炸,文艺批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起到应有的作用?《北京文艺评论》给出的答案是“破圈”。

“让文艺评论、文学评论在新时代文艺发展过程中,成为提供活力、能动性的文化力量,这是《北京文艺评论》办刊的初衷。”第二届北京评论家论坛上,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如是说。

《北京文艺评论》的“破圈”体现在多个方面:

  • 关注时代热点,回应当下中国鲜活的、变化之中的实践经验,走进时代思想文化的话题现场。
  • 倡导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在地性”,对接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定位。
  • 崇尚“评论的艺术”,努力推进批评的“文体革命”,将批评视作与创作同等重要的文学写作。

强大的阵容,引领文艺批评新风尚

《北京文艺评论》吸引到12位实力评论家加盟,堪称华语世界文艺批评的一线阵容。这些评论家集中在70后、80后,大多任职高校,分别在鲁迅、科幻文学、女性文学研究、新南方写作、创意写作等领域,各有不俗表现。

其中,张旭东、宋明炜、何平、张莉、叶立文、刘大先、杨庆祥、陈培浩、黄平、徐刚、岳雯、李静等评论家,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张旭东在国际批评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宋明炜在科幻文学评论上成绩卓著,张莉在女性文学评论方面独树一帜。

业界期待:积极、审慎、深思、好看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剑澜认为,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大部分文章都能轻易在知网、公众号等平台上获得,凝聚在《北京文艺评论》细节中的心血显得尤为宝贵。他认为,如何办好一本评论类刊物,需要做到“积极、审慎、深思”。

叶立文教授则期待《北京文艺评论》能够突破传统学报的模式,以“好看”为特色,吸引更多读者。

《北京文艺评论》的创办,为新时代文艺批评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相信在强大的阵容和“破圈”理念的引领下,这本刊物将成为文艺批评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为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贡献力量。


>>> Read more <<<

Views: 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