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食物观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近日,学者樊智宁和罗贤宁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发表文章,深入剖析《尚书》中的食物观,探讨其与大食物观的契合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正文:
一、《尚书》食物观的基础性:民生与政治的保障
《尚书》认为食物资源的基础性地位至关重要,既关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也是国家治理长治久安的保障。文章通过解读《尚书·洪范》中的“农用八政”,强调食物资源在民生与政治中的重要性。同时,《尚书》还将掌管食物资源的官员列为首要,凸显食物资源与国家命脉的紧密联系。
二、《尚书》食物观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与途径的多样性
《尚书》对食物资源的多样性有深刻的认识,既体现在种类的多样性,也体现在途径的多样性。文章以《尚书·禹贡》为例,阐述了根据食物资源供给者距离国都的远近,提供不同粗精种类食物资源的供给体系。同时,《尚书·益稷》中的记载也表明,古人注重从山川河流等多个生态系统中获取食物,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大食物观”相呼应。
三、《尚书》食物观的可持续性:储备与消费的可持续性
《尚书》对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有独到的见解,既包括储备的可持续性,也包括消费的可持续性。文章以《尚书·费誓》和《尚书·舜典》为例,阐述了如何充分利用食物资源自身的特性,实现储备的可持续性;同时强调在对食物资源的消费上,应顺应自然时节、合乎自然规律,实现消费的可持续性。
结语:
《尚书》食物观是中华传统食物观的代表,其与大食物观具有较高的契合性,对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价值。深入研究《尚书》食物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食物观,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历史镜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樊智宁、罗贤宁 | 责任编辑:克言
注:本文仅为新闻稿,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Views: 0